逝者:于清阳终年:84岁9月7日故去 他是一名普通工人,独自抚养四个子女成人。退休后,不想拖累儿女的他又在街道找了一份工作,一直干到74岁。78岁时,他又去给孙子当了两年陪读。
烟盒般大小,大红的颜色,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艰苦朴素,勤
俭节约,这是于清阳的存折,惟一的存折,1978年开户。 存折里的第一笔存款,也是最小的一笔存款是1978年存入的240元,手写的记录;1998年于清阳存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钱3000元;存折最后的存款记录是2002年存入的3000元,此时的他已81岁高龄。这本“古董”存折,对于于清阳,是生活费,是医疗费,是丧葬费。
他教孩子苦中作乐
1968年,老伴去世了,四个子女,最大的才20岁,最小的仅11岁。直到1978年于清阳从皮鞋厂退休,他的工资才涨到56元。这十年的日子,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
二女儿回忆说,每年夏天,父亲都会奢侈一把,买一个西瓜分给四个孩子吃,自己一口不沾;家里一天只吃一顿菜,豆腐只有过年才会买。母亲的早逝锻炼了父亲的好厨艺,父亲最拿手都是手擀面,即使关了灯,父亲切的面条比挂面还细。自己做饭都是跟父亲学的。
生活再苦,于清阳也会教育孩子要学会苦中作乐。每天晚上,于清阳会从厂里拿回一些加工活回家,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手里为了每件两分钱的加工费忙活着,嘴里则回忆着自己童年的趣事,抑或猜脑筋急转弯。大女儿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三个酒坛子”的问题:一个可以装10斤酒,一个5斤,一个4斤,怎么才能量出3斤酒。
78岁仍给孙子陪读
57岁退休后,于清阳在街道干了一名技术工人,负责做鞋样子,并把货送到市场。一辆自行车,上百斤货物,数里路,他每天这么忙活着。他说不想拖累儿女,他要挣钱给自己养老。直到74岁。在儿女们的强烈要求下,于清阳才真正“退休”。
孙子上高中,78岁的于清阳自己跑到即墨租了一间房子,给孙子当起了陪读。这一陪,又是两年,洗衣、做饭,再次回到青岛,他已80岁。
治病不用儿女钱
2003年12月,于清阳被查出患有障碍性贫血,他嘱咐儿女:“用我的钱给我治病,如果钱不够,我就不治了。”
2005年9月7日,84周岁生日后第四天,于清阳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存折里还有3000多元。以后,八大峡附近再也看不到一个总是穿戴白衬衣、中山服、黑皮鞋、咖啡色眼镜、上海牌手表、干净利落的老人晨练了。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