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看外资给青岛发展带来的贡献
一个城市的成长,需要借助外来资本的力量。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在20多年的积极对外开放中,正是借助了这种“外力”,逐步向国际化大城市迈进。
城市:吸
收中放射强大“磁场” 如果说,利用外资给企业带来的主要是效益的提高,那么,整个城市通过对外资的吸收,带来的则是全方位的拉动。
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和招商思路的逐步转变,来青投资发展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近几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都超过了45%,这近“半壁江山”的外资投入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是外资对城市发展的第一大贡献。统计表明,在青岛对外开放前夕,全市的一、二、三产比例为25:50:25,农业和服务业各占1/4,而占50%的工业也仅仅停留在轻纺加工的层面,即轻工业过“重”、重工业过“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历经20多年对外开放浪潮的洗礼,大量世界知名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纷纷入驻岛城,推动我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去年已变为7.5:54.1:38.4。在这个过程中,二、三产业均逐步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格局,电子家电、港口物流、造船、石化等现代产业迅速崛起,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叫响国内外的名牌企业。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青岛又提出了承接日、韩等产业转移,打造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而外资大项目在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产业聚集效应。
同时,利用外资也大大推动了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升级。开放前夕,青岛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大葱+大蒜”,对外开放后,青岛的更多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而外资企业则在改善青岛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从而拉动了全市对外贸易的快速上升,为全市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外资企业也是重要的税源“大户”。近年来,我市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均在20%以上。
企业:“联姻”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多年前,青岛的一家小电器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成立电冰箱厂,为中国家电业埋下了一颗品牌的种子。经过多年来对外资、技术的引进和自身不懈的创新与扩张,这个电冰箱厂崛起成为世界知名家电企业。这就是海尔,一个通过“联姻”发展壮大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家纺织企业———即发,通过几十年的国际化道路,与包括6家世界500强在内的诸多外资企业“结缘”,不断对接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拓宽全球营销渠道,最终从50年前的一家小手工作坊“蝶变”为我国针织业的“龙头”。
实际上,这样的“联姻”在青岛已是不胜枚举。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海信与日本住友、澳柯玛与美国GE、青钢与韩国浦项制铁、青岛港与英国铁行和丹麦马士基、四方机厂与加拿大庞巴迪……迄今为止,青岛名牌企业大都与世界500强建立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青岛企业已敏锐地意识到,从“竞争”走向“竞合”,实现双赢,是融入国际大经济圈的必由之路。于是,从融入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高度出发,青岛企业开始探讨与世界强企的“强强联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市民:坐享世界风景
如果要问利用外资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那么,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就业。据统计,目前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已占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45%以上。
而要从市民生活中捕捉外资的影子,那么消费则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外资的引进,不仅带动了青岛流通产业的升级,而且造就了新的消费空间。过去人们习惯说的“三大件”,每隔几年内容就更新一次,从最初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到如今的家用电脑、小汽车等。在大件的更新过程中,许多都印着外资的背景。此外,西方人吃的麦当劳,穿的皮尔·卡丹等今天都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而外资商业的纷纷入驻,也为市民带来了便利的购物环境和优良的服务,真正让人们体验到消费的愉悦。(本报记者 邹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