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这一响亮的理念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普及开来,达成共识。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那么,人又以什么为“本”呢?我们的答案是:人,应当以“善”为本。 古人对“善”字的价值判断有三点:一是把“善”看作“大”。如《孟子》所言:“君子莫大
乎与人为善。”二是把“善”看作“宝”。如孔子说:“惟善以为宝”。三是把“善”看作“乐”。古人说:“为善最乐”。“大”、“宝”、“乐”三个字是中国人对“善”的评价,够高的了。 当然,要与人为善,有时候必然会做出牺牲。因此,行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俗话说:“善门难开,好人难做”。因此,有人把行善比作爬山,说:“从善如登”很有道理。可后来,有人仍觉得把行善简单地比作登山还不过瘾,又进一步指出:“从善如负重登山”,足见行善之艰难了。 人的力量有大小,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有做善事的权利和义务。行善既表现在重大的捐赠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力做大善事的人应当多做小善事,做过大善事的人也应当多做小善事。成大事者,从不放弃做小善事。常做小善事,方能增加大事的辉煌。做善事还包括说善言。“善言良语三冬暖,恶言冷语六月寒。”善言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慰藉和力量。 对善事要充分鼓励,广为宣传,营造一种慈善的氛围。对于善事,报纸应当在重要位置发表,电视应当在黄金时间播出。媒体应当是善事的“千里眼”、“顺风耳”。只有加强宣传,让全社会看到“善盈而后福”,才能激励人们向善者看齐,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做善事的风气。“善人者,人亦善之。”你善,我善,大家善,人与人之间便能形成良性互动,整个社会容易向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