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产业的支脉之一,艺术培训业赫然成为各地培植文化产业这棵大树的重要汲取地,在青岛这座被广泛誉为“艺术人才摇篮”的城市,这一支脉已经渐成规模———
进入秋季,如火如荼的暑期音乐考级也随气温“凉”下来。不过,在一个多月前,
青岛还因数以万计的艺术“考生”和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数个考级单位的扎堆儿而涌动着一股忙碌的情绪。忙完近4000人中国音协考级的一专家形容那种氛围说:一如夏日灼出的炽热。 根据有关单位的统计,青岛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在接受书画、音乐、舞蹈等培训,与此同时,青岛艺术学校、青岛幼儿师范等中专学校以及50余家社会力量办学的艺术培训机构纷纷涌现,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积极进行艺术类考试的招考……如此庞大的“供”“需”个体的存在,加之学习者学了就要“学有所成”的心理所致,必然引发这场热闹的考级战。
而考级战的背后,其实正是艺术培训业逐步进入“巅峰时刻”的表征。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文化产业的支脉之一,艺术培训业已赫然成为各地培植文化产业这棵大树的重要汲取地,更何况,在青岛这座被广泛誉为“艺术人才摇篮”的城市,起伏十余年并已渐成规模的艺术培训业毋庸置疑是其中最可能成为最富产业化特征的一环。
利益驱动下的市场诱惑
据业内人士介绍,艺术培训最早作为艺术馆或文化馆的职能而存在,后来“以文养文”思路的出现以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波及,艺术培训已然吸引了各种资本的介入,并以产业样态进入市场的竞择。目前,岛城的各大高校纷纷开辟艺术专业,其他一些培训机构也闻风而动,增加艺术培训的比重,加大培训的招生力度,各种门类的艺术培训层出不穷。
滚雪球式的发展,其动力何在?经济利益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学习钢琴,每周上一次课(45分钟),每次课80元,一年下来仅算辅导费就得4000多元,再加上器材费、教材费、证书费、考级报名费等,每年不下万元。而据一业内人士称,总的来说,较之10年前,这一费用涨了近1倍,比5年前上涨20%。
此外,另一组数字也说明了这一动力的来源。据统计,青岛各大高校艺术类考生高考报名人数近几年来一直处在稳步增长的阶段,2001年报考人数为1599人,2002年为2273人,2003年为3153人,2004年为4234人,今年,艺术类考生的报考人数猛增到7789人。无可置疑,即使再简陋的楼宇也会飘出琴声的表象之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剧、“学音乐不一定成为家”等诸多心理因素已经铺垫了艺术培训队伍日益壮大的背景。
据统计,青岛的百万培训大军已经催生了一个多亿的产值,而且这一数字肯定在未来还会膨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青少年、老年的培训队伍不断扩容的同时,培训对象的“凹”形现状也会趋向“一”字形,因为文化需求的增大必然会促动中、壮年培训人数的增加。
在这一领域运作多年的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市场空间的扩展充满着众多的诱惑,越来越多的掘金者会前来“开发”这一领地,试着分得一杯羹。
但是,趋之若鹜的同时,焦虑伴随而来。鱼龙混杂,市场有待规范,这是那些具有一定资质的艺术培训机构和一些有艺术培训需求的消费者的呐喊。
“鲶鱼效应”里的产业延伸
13年前,市歌舞剧院成立青歌艺术培训学校。抑或是院团寻求新的生存路径的一种选择,抑或是身为圈里人的一种前瞻性的先知先觉,“青歌”经历了10多年的历练,已在中国舞蹈、电子琴、古筝等方面掌握了话语权。但是艺术培训市场的繁荣背后隐含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准则。
校长王悦琴说,就像“鲶鱼效应”,市场所形成的压力“逼”着从业者审时度势形成自身特色,并强强联合延长艺术培训业的产业链条。去年,“青歌”与青岛超银学校联合办学,文化科教学的师资力量得到保证,依据择优录取的方式,市歌舞剧院又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了输出路径。“输入”与“输出”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艺术类人才供大于求的隐忧。
胶南画苑(油画村)亦如此。该画苑从绘画培训入手,形成了不同派别绘画者的聚集之地,正在试着走一条“艺术培训———艺术品创作和生产———艺术交流———艺术品销售和出口”的链式发展之路。
“不仅胶南画苑给出这样的启示。”市文化局产业处经过数月的调研发现,“海之魂”公司、影坊公司、海韵公司等民营文化公司,不再停留在念小作坊式的生意经,相反,他们在延伸各自的业务范畴上用足功力。事实也证明,他们培养出的模特、群众演员、乐器爱好者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增加了竞争的砝码。
文化产业处负责人说,传统上,艺术培训和艺术生产相对割裂各司其职,而现在的艺术培训机构则表现为,借助产业链条上的某一“外壳”,将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艺术品的创作和生产,形成一个由“培训”到“生产”再到“培训”的合理的“鸡生蛋”到“蛋生鸡”式的有效循环。
而一些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也愈发洞悉其理,他们有一共同的定论即是:艺术培训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才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将艺术培训的产业链延伸,实现艺术技能转化为经济效能,才能具有更强的市场活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存之道在自发中获取,这是众多艺术培训机构在市场淘洗中的心得。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还是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在宏观调控上给他们送来曙光。
资源累积中的基地奠基
对于拥有宏观调控“权力”的有关主管部门,其实已经看到了艺术培训产业所具有的实力和潜力。随着“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文化品牌的提出,依此整合、打造艺术培训生产基地成为文化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决意进行的重要规划。
据介绍,在艺术培训及生产的既有实力上,有关部门计划整合全市资源,将艺术培训和产业化生产作为文化产业基地,并通过行业的指导和规范,形成一个文化产业的集群。
“这一规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我们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将分布在市内各地的企业,通过一个无形的链条互相关联,形成一种从教育培训———艺术品生产———艺术服务———艺术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结构,通过产业链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促进艺术培训和生产业的发展。”市文化局产业处处长吴文明介绍说,当然,做出这样的规划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青岛所具有的几大优势上出发。
青岛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无形的吸引力。青岛气候宜人,优美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着百余个剧组来青拍摄,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摄影棚”。
其次,青岛在艺术设备生产和制造上已经具备了不俗的实力。青岛世正乐器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年生产GP琴8000架,UP钢琴22000架,各种吉他45万把;青岛创新科技利用其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声效技术,制造以声霸卡为主的音响设备,其企业规模迅猛壮大;青岛影坊则建立了较完善的配套文化服务内容,无论是照明器材、摄影器材、道具家具库、后期制作设备,还是群众演员的资料提供、住宿交通等,一应俱全。
再者,正在建设中的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因北京电影学院分校的落户,将为青岛市蓬勃发展的影视业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此外,随着艺术培训业产业链的形成,青岛本地艺术人才将实现“自产自消”。青岛优秀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有望解决。
种种利好提供了打造产业基地的可能,而众多知名节会的出现又进一步烘托了青岛的文化氛围。
日前,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已在青岛成功举行,评委的权威性、参赛选手的水准,以及各地赶来观摩的乐迷,无不表征着这一赛事所具有的凝聚力;10月16日,亚洲电影论坛在青岛举行。对于这座希冀在“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方面有所建树的城市来说,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