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高二的学生李兵(化名)上周向《父母》周刊编辑反映:我存下的“小金库”被父母私自挪用,为此他和母亲之间关系闹得很僵,李兵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就因为他们
是父母,就可以随便动用子女的财产吗?    
   缘起
   
   李兵今年上高二,是个聪明帅气的高中生,也是父母眼里的宝贝,可最近一段时间,他和父母的关系闹得很僵。李兵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和父母闹僵是因为父母私自动了他的“小金库”。
   原来,李兵在班里担任语文课代表,是同学们公认的“笔杆子”,除了写日记,李兵平时还喜欢写点散文和随笔,从上初中开始,他的作品就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李兵清楚记得,他上小学五年级那年,他第一次收到40元稿费,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觉,“我爸我妈当时很高兴,我妈说帮我把稿费存起来,等我上大学的时候让我自己支配,后来,亲戚朋友们给我的压岁钱,再加上我的稿费,都存到了我的专有存折上,总共有5000多元,可我没想到,我妈上个月不打招呼就把存折上的钱提出来花了,我知道后很生气,觉得我妈不讲信用,对我太不尊重。”
   
   反应
   
   母亲:
   “金库”是“惯”出来的
   
   接到李兵反映后,记者与李兵母亲王女士取得联系,王女士告诉记者,儿子的存折一直是由他自己保管,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动过,之所以动用儿子的“小金库”是因为家里要买房子钱不够,这才动了儿子的存款救急。
   王女士认为,儿子在钱的问题上表现得太“自私”,这和她平日里教导不严有关系。“还没工作他哪来的‘小金库’,还不是当父母的哄他开心才惯出他的毛病,这孩子一点都不懂父母的辛苦,为这事在家已经跟我闹了好长时间别扭。”说这话的时候,王女士显得有些生气。
   
   调查
   
   ■市民周女士:
   “放权”给孩子钱会打水漂
   市民周女士女儿今年读初三,她告诉记者,女儿每年都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压岁钱。“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的压岁钱我都是‘照单全收’,女儿后来上初中了,我和爱人商量决定‘放权’,让女儿自由支配和管理她的私房钱,可是没想到寒假刚过,她的压岁钱就所剩无几。我问她干什么用了,她开始不说,后来‘交代’称钱花在和同学请客吃饭、泡网吧上了。”周女士说,她决定把女儿的私房钱收公,由自己代为保管,等到女儿满18岁的时候再“物归原主”。■市民邹女士
   借着“小金库”传教培养理财观
   市民邹女士则认为,孩子其实孩子早在3、4岁,即刚刚有“数”的概念,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时就有理财观念的雏形了。在过节或生日时,孩子们第一次从大人那儿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几元钱。但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金库”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
   对于这笔不起眼的“小钱”,邹女士并不主张孩子把它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消费之后,可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然后再帮他们分析一下这次消费是否合理、必要等。
   
   观点
   
   市北法院法官范家强
   “压岁钱”所有权应该归孩子
   市北法院范家强法官认为,现代社会,尤其在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际交往中,以金钱财物馈赠朋友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最突出的是压岁钱。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财产储存起来,为其今后使用;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财产就是大人的财产,可以不打招呼随意使用。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从法律上说,孩子获得财产,属于传来取得,财产的所有权在孩子,不能因为孩子还小,父母就觉得无所谓而看成是家庭的共同财产。对于孩子的这些财产,父母应当妥善管理,真正为孩子的利益着想。心康心理咨询中心王辉
   挪用“小金库”伤子女自尊
   青岛心康心理咨询中心的王辉主任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发出了忠告:她认为尽管子女不懂得理财,但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保存的“小金库”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子女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保护。尊重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子女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子女的“隐私”,使得未成年子女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版撰稿记者宋振涛漫画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