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间制定提前一年完成 我国确定“一五计划”的艰难进程 50多年来,“五年计划”是我国最重要的整体发展规划。但在建国初,制定和实施这样的规划对中国来说却相当艰难,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过程中,苏联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中国为
“一五计划”向苏联求援 1951年春,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为恢复和加速经济发展,开始编制“一五计划”,并计划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然而,当时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许多人无法胜任专业技术领域的管理工作,编制这样一项大规模经济建设计划更是难上加难。
建国初期,新中国从国民党当局那里接收下来的各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只有2万余人,而且其中许多人尚未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例如,在当时的鞍钢,70名工程师中竟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周恩来总理感到中国迫切需要苏联专家帮助进行这一复杂的工作。
斯大林送来600吨资料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数量之多让斯大林也感到为难。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于是,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达600吨。
在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周恩来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打得太满,要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的这些意见得到了采纳。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一五计划”边实施边编制。
1953年4月,苏联方面向中国政府通报了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委和有关专家对“一五计划”草案的几点意见,这些意见成为修改“一五计划”的重要参考。1955年7月,历经4年多的编制与修订后,“一五计划”终于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这项计划已经实施了两年多。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1956年,中国宣布“一五计划”提前实现。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帮助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的骨架。有中国学者后来评价说,正是这些项目,为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除了援建项目,苏联援华专家也功不可没。苏联专家还帮助中国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此外,中国还大量派遣人员到苏联学习考察,先后有近4万名中国公民赴苏学习,日后担任中国领导人的江泽民、李鹏等人都曾在这一时期赴苏学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