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旅游只是国民经济产业里的“新丁”,虽身处“诸侯之列”,却还不具备“逐鹿中原”的资格。如今,当杭州高举旅游旗帜,对外开放100多个社会公共旅游资源,而且市、区两级人大、政府、政协三套班子的领导参与国际旅游团队的接待工作,以旅游推介着这座人间天堂之时;当宁波的千人进京团,身
着“请您去宁波”、“浪漫宁波欢迎您”的T恤穿行于北京的各大景点之时;当南京力推“旅游社会促进工程”,招募“博爱使者”为其城市奔走宣传之时,旅游在这个崇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时代,不仅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以特色产业的优势赢得了代言城市的机会。城市营销的旅游乐章正在各地奏响,这注定是一场场全民总动员的盛会。 营销不同于推销的。城市推销重在有形产品,城市营销则以无形的城市文化为灵魂。对一座城市的营销和对一件产品的营销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性能品质是基础,还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正如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给地区营销下过的定义———为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地区营销应使市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地区的期望得到满足。由此,城市营销的实质其实在于实现公共价值,而这一公共价值又是个体价值与城市愿景的有机融合。在宜居城市的出现引发着人们对城市功能的再思考之时,城市的人性化和文化性功能不再被搁置于经济目标之后,而是履行着城市真正的职责。
旅游之所以代言着城市,不仅仅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折射着城市的发达程度,还在于它是一个特色产业———它的特色不是它生产着有形的产品,而是产出着难忘的体验和快乐的感受。城市旅游营销说到底是为了在提高旅游业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所以争夺客源是最原始的目的。说到底,旅游者消费的心是理性的,而感受的心却是感性的。所以,光靠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动心和动情。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推介,那么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就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工具了———这样说未免功利,但如果有效地对其加以利用,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口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如前所述,许多城市也正在实践着这一目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要让旅游者爱上这座城市,那么首先需要让居住在此的人们爱上这座城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充当讲解员、广播员、宣传员的角色,而且不把它当作工作和义务,而是作为生活和责任。所以,为本地居民创造归属感,为旅游者创造亲和力,才是城市发展和营销的主旨所在。到了那时,也就无需什么“博爱使者”的名号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真正的博爱使者,他们爱着这座城市,所以希望更多的人也和他们一样爱这座城市。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青岛也有个温暖的名字———微尘。这是一个感动了青岛乃至中国的名字,入选“中国十大公益之星”,足以说明其感召力和影响力之大,它让更多的人,包括长期生活于斯的青岛人真正了解了青岛———这座爱心飞扬、充满关爱的城市。我相信,如果稍加渲染,“微尘”之名就可深入游人之心———虽然它的产生与旅游无关,但无心插柳同样也可以收获一片骄人的绿阴———因为其中充盈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其实,旅游营销也好,城市营销也好,最终还是应回归到这个本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