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展凸现博物馆尴尬
2005年9月下旬,对于青岛市博物馆来说是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因为刚刚在这里结束的“兵马俑全国巡展”吸引了5万多市民到场参观,是今年博物馆吸引市民最多的一次专题展览。
不过,这样的成绩也让很多人感到尴尬,兵马俑全国巡展主办方悄悄向记者透露,
在青岛的展览是巡展中人
数最少的一站,因为在同等城市中,兵马俑展至少能吸引当地20万市民参观。缺少了参观者,就缺少了门票收入,组织这次商业化巡展的经理“哭着回了西安”。这位经理或许还不知道,他的成绩还不算最可怜的,在青岛市博物馆这座豪华的建筑中,“马王堆文物”、“圆明园四兽首”这些世界级的文物巡展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对于大多数青岛市民来说,参观博物馆仍然是可有可无的。
冷冷清清的市博物馆令人深思。但此时此刻,同样在迷人的青岛海滨,局促狭小的民俗博物馆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每天吸引着数千人的客流。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太平路的民俗博物馆(天后宫),现场火爆的场景让记者大吃一惊:在这个三进三出的小院里,数百名游客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导游的讲解,富有胶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收藏品让他们感到新奇不已:年画、纺车、布老虎、石碾子……
博物馆:特色者取胜
上述两家的场景并非特例,在我市其他博物馆中,“这家冷清、那家火爆”的现象比比皆是。同一些功能单一的博物馆的惨淡经营不同,海军博物馆、水产博物馆、迎宾馆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成为了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窗口和旅游宝地。
同样是博物馆,为何存在着这样大的差距?
民俗博物馆的馆长田清来向记者介绍,民俗馆的成功有地角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管理和经营。“我们真正火起来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以前也曾有过一天只进十几名客人的惨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俗馆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进行了管理改革。
同旅游相结合是其最大的特色。通过与旅游公司的合作,降低门槛,现在的民俗博物馆每年要接待的参观者已经超过了50万。有了参观者,企业也开始同民俗博物馆携手举办专题展览。这种合作不但宣传了企业,民俗博物馆自身也得到了一定的效益。
民俗博物馆还兴建了“天街艺林”,邀请能工巧匠加盟,让更多的参观者能亲眼看到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制作。这些民间艺人的特色绝技不仅给民俗博物馆创收不少,也在同民俗博物馆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曾经靠摆地摊为生的民间艺人,现在月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很多艺人代表中国走出了国门。
另外,民俗博物馆近几年加大力度,举办大型的民俗特色活动并且努力参与到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中,这些活动提高了民俗博物馆的知名度。目前,民俗博物馆每年过百万元的收入大都是这三项内容带来的。
市博物馆何以“突围”
青岛市博物馆研究室石主任在解释市博物馆人气不旺时说,如果从受众人群分析,青岛市博物馆现在的尴尬处境有其必然性。作为两大观展群体,学生和上班族因为学业和工作压力,几乎没时间去博物馆。而作为现在博物馆非常重要的观众,老年人要去市博物馆,又因为离市中心太远而举棋不定。
因为资金限制,青岛市博物馆无法及时调整展品,争取大型的特色展览。另外,企业参与赞助展览的模式在青岛市博物馆也难以展开,很多企业感觉到博物馆的参观人太少了,不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社会效应。
吸引外地游客是上面那几家博物馆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对于青岛市博物馆来说,如果要想做到这一步,必须从“青岛特色”入手,只有独具青岛特色的收藏品才能真正抓住游客的心。为了“抓住游客们的心”,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现在他们正准备组织一个“青岛近现代史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青岛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介绍和实物展示,海内外的游客一定能从历史的角度获得一种新的认知和感受。本报记者
张晓 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