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入民资进入BOT方式引入 李哥庄镇为农民“克隆”城市生活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青岛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许多先进典型,在新村镇、新社区、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保障、新组织、新产业、新农民、新风尚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试验和探索。本报市郊综合部自今日起推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栏,期望大家从胶州李哥庄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积极寻找、学习和借鉴这样的典型,为青岛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出门乘公交,购物入超市,白天进工厂,晚上逛广场,健身去公园,居住有楼房,这一切很难让你与农民生活联系在一起,但这却是李哥庄镇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民最需要什么?”“能为农民做什么?”是李哥庄镇干部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富裕起来的农民希望改善生活条件,李哥庄镇工作的着力点理所当然地放在了这里。(一)“来回两元钱,舒适又安全!”
说的是“环镇公交”。这是李哥庄镇的创新,它是对城市公交的科学“移植”。
在城市,乘公交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公交在市民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没有这种交通方式。
能不能借鉴城市公交模式把公交车开进村,建成环镇公交———2002年这样一个想法在镇领导心头酝酿。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一家民营客运公司的热烈响应。2003年初,这家公司投资300万元,购入16台车辆,把公交车开到了农民家门口。一元钱跑遍全镇,全镇44个村庄(居委会)村村通上了无人售票公交车。
“集中供热”是李哥庄镇利用民资促成的另一件好事。一家客商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供热企业,让6000户农民扔掉了烟囱,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煤炉。(二)“您还有什么别的要求?”
2003年,李哥庄镇干部走访韩资企业时关切地询问外商。让他们意外的是,外商没有为企业提任何要求,而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每次买食品都得跑胶州,李哥庄应该有一个大的超市。”
单纯为外商建一座大型超市显然不实际,也不可行。他们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农民进城,以购物为主要目的,全镇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是一个近十万人的大市场。
超市建设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此,镇政府让出了镇驻地的黄金地段。2004年,家得乐、利客来两家大型超市相继落户。其中利客来超市投资3500万元,营业面积7000平方米,是省内最大的乡镇超市。
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城市走入了农村,农民欢喜,外商满意,商家受益。(三)“你家有房子吗?”
在李哥庄镇,如果恋爱中的姑娘向小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的房子绝不是四间大瓦房。如今,李哥庄镇驻地4万人口中有1.5万人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增加3000人的速度被改写着。
通过引进开发公司,李哥庄镇开发建设了迎宾、南张、世纪苑、雍翠花园等13个小区,近几年,每年的开发面积都在25万平方米以上,投资都在1.5亿元以上。
在城镇建设上,李哥庄镇坚持多条腿走路,建立起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镇财政投入1.6亿元并带动起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道路硬化、电网改造、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四)
“锻炼?农民还需要锻炼吗?拉锄头就是最好的锻炼!”
十几年前李哥庄人这么说,可现在没有人会这么说了。
运用BOT方式,李哥庄镇建设了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植物园,规划了湿地公园。新建成的植物园占地600亩,为城镇增添了一页新鲜“绿肺”,更为农民提供了一处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他们还投资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二十多支民间文体队伍。
打太极拳、舞剑、扭秧歌、唱歌已成为平常李哥庄人生活的一部分。依托镇人民广场,李哥庄镇每年都举行数场健身、文化活动。
近期,为改善农民医疗条件,李哥庄镇正谋划引进一家现代化医院。
“市民能享受到的我们要尽力让农民也享受到,这是推进和谐李哥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是小城镇,城市文明的引入要合时、合适、合民心,不能脱离实际。”李哥庄镇党委书记冷建云这样说。(梁学勇 刘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