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赶到位于上海巨鹿路675号的上海市作协,那里的环境依然清幽、安静,只有摆放在门口的几个花圈向世人告示着一位文学巨匠的辞世。中国作协副主席、同时
也是上海作协副主席的叶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巴老近半个世纪的忘年交。    第一次见巴老,他在厨房里择菠菜
   叶辛与巴金相差47岁,如今的叶辛已经是白发层生,但追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巴老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当年我才16岁,还是文革时期,到上海作协来参观,同行的朋友告诉我,知名作家巴金就在楼下一个偏僻的小屋子里接受‘改造’,我趁人不备,偷偷地靠近那个小屋,从窗子往里看,当时巴老正神情很平静,弯着腰在厨房里择菠菜,我记得很清楚,尤其是他那平静的神情让我深有感触。”
   叶辛追忆,后来再次见到巴金已经是五六年以后了,自己也追随巴老走上了文学写作的道路,“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在贵州的小旮旯里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次应上海出版社的要求,叶辛赶赴上海修改稿子,在那里再次见到了巴老,当时巴老正忙于手头的工作,可是当别人向他介绍叶辛时,巴老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详细地了解叶辛在贵州搞创作的情况,并要走了他的手稿说要回家仔细看看,“当时我的感受就只能用受宠若惊来形容了,一位文学大家,对一个尚没有声名的文学青年爱护有加,也更坚定了我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巴老告诫作家同行“要团结”
   1990年,叶辛调至上海作协工作,与巴老交往的机会也逐渐多了起来,“虽然巴老与我们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但巴老的心还是很年轻的。”叶辛说,由于身体原因,巴老有一段时间,每年都要到杭州去疗养,而作为上海作协的成员,有很多次与巴老一路同行的机会,一路上,巴老总是兴致盎然,听我们一帮年轻人在嬉笑打闹,“年轻人在一起总喜欢拿彼此的尴尬事戏谑、讲笑话、说段子,巴老听过后也跟我们一样会很开心地笑,但很少说话,待我们说过闹过之后,巴老总会用很精辟的几句话为我们做结,或者指出我们思想偏颇的地方。”叶辛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大家指责身边同行的一些恶习,巴老听过后,长时间不语,许久说了一句“要团结”,突然让我顿悟,“巴老总是适时给年轻人提个醒,这是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我们指航啊。”
   巴老要我再写出一部《孽债》
   在叶辛的记忆中,巴老问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写啥子?”上海一帮搞创作的年轻人都学会了这句有点乡土气息的四川话,互相自勉。叶辛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他创作的小说《孽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巴老也是这部电视剧的忠实观众,说他写得不错,“并且这也成了巴老对我的要求,每次碰到巴老,巴老都会问我‘在写啥子?’然后要求我再写出一部类似《孽债》的作品。”
   采访结束后,叶辛感慨地说,巴老是中国文坛精神的象征,巴老人走了,但巴老精神永在,“巴老在,中国文坛的脊梁不断。”特派记者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