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微尘”与我们一起走过
早报独家寻找的新闻人物“微尘”终成岛城爱心符号
在岛城各处设立的“微尘”募捐箱频频收到大额捐款(资料照片)
2005年的第一天,早报独家开通寻人热线,想破译“微尘”密码。当时,“微尘”只是一位数次匿名捐款的神秘女老板:非典、新疆地震、东南亚海啸发生后,“微尘”都留下了惊鸿一瞥。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在早报的寻人过程中,“微尘”迅速成为岛城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许多市民纷纷以“微尘”的名字为灾区捐款,“微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
早报最终放弃了寻找,原因很简单:早报不仅是寻找一名热心的捐款人,更是在寻找一种关爱他人的精神,通过这种寻找将市民的目光聚焦到岛城的公益事业上。所以,当“微尘”一次次出现在更多的百姓中间时,我们觉得已经找到了“微尘”。早报的寻人结束了,“微尘”却扎根在了岛城。
伴随着一次次的爱心行动,“微尘”不断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足迹,而它也以录像、图片、文字等形式永远烙在城市的历史长河里。临近岁末,“微尘”荣获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对于隐姓埋名献爱心的“微尘”们来说,这个奖只代表一种肯定和新的起点。“微尘”带来的感动和温暖,伴随我们走过2005年,它还将伴随这座城市,一起走向2006年、2007年……
挖“微尘”挖出女老板
2004年最后一天,一对中年男女走进市红十字会的办公室,“我们要替朋友给海啸灾区捐款。”他们随后掏出5万元现金,但拒绝透露姓名,只是在募捐册上留下“微尘”的名字。因为以后需要将捐款发票交给她,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再要求下,他们留下一个电话号码后,匆匆离去。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得知这一线索后,立即检索了以往的新闻报道,发现“微尘”曾在非典时期捐款1万元,前年新疆喀什发生地震后也捐过5000元。记者随后拨通了他们留下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女士透露,捐款人是她的女老板,她就是想默默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不愿让别人知道、说道。为什么取名“微尘”?她的老板只是觉得自己捐的那点钱微不足道,就像一粒微小的尘埃。
2005年1月1日,早报独家报道了这一神秘人物,并开通热线寻找“微尘”。苦苦寻觅四天后,记者终于“锁定”了这名神秘捐款人———东部某酒店的女老板。她仍然不愿在报纸上露面,只是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做的都是十分平凡的小事,社会上有很多比我善良的人。我感觉爱有很多种,有一种爱不需要语言,是十分朴素、纯真的,大概我选择的就是这种。”
“微尘”队伍越来越大
早报的寻人报道牵动着市民的心弦,市民纷纷借用“微尘”的名字捐款。据统计,在向海啸灾区募捐中,市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434笔捐款,不露姓名的占个人捐款的50%,以“微尘”名义捐款的占1/10。
在市红十字会、早报和热心市民的参与下,“微尘”很快成为岛城的爱心符号、公益品牌。1月28日,从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份设计方案中,市红十字会敲定了“微尘”标识,并申请注册为全国首个公益标识。随后,全市的红十字募捐箱也改称“微尘箱”,陆续被70多家单位、超市“认领”。
6月1日,首批1000枚“微尘”徽章面向社会义卖,善款全部用来救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患儿。9月15日,市红十字会再次通过早报征集了十余种“微尘”纪念品设计方案,近期将向社会义卖,募集更多善款。
“微尘”记录文明足迹
“微尘”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足迹,而这座城市也将“微尘”烙进自己的历史。
1月,在“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评选活动中,隐姓埋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微尘”获得特别奖;3月,“微尘”被山东省红十字会评为荣誉会员;6月,微尘标志、徽章及相关资料被市档案馆永久保存,这是建国以来该馆第一次整体收藏一项公益活动的资料;7月,在“20个让我爱青岛的理由”评选中,充满爱心、隐姓埋名、乐于奉献的“微尘”群体成为其中一条理由;8月,“微尘”作为岛城惟一的候选人参评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9月,“微尘”成功入围20名候选人名单,并在网上投票中,以91万票收获最高人气;10月,岛城的爱心群体“微尘”以最高分当选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成为惟一的获奖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