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如今,走在岛城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考证广告。在一些广告栏上,考证及考证培训广告更是一张压一张,争夺着学子的视线。随着越来越多的证书考试涌进大学校园,考证也成了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只是,他们中有些人面对着一摞摞的广告,有些不知所措。然而,一些
用人单位却“无视”没有含金量的证书,让追赶考证大潮的学子白忙一通。
校园考证多达千种
“策划师认证”、“微软认证培训”、“AutoCAD认证”……昨天,记者在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大学的一些广告栏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考证及考证培训广告一张压一张。一个计算机认证考试贴8开的广告,另一个类似的就贴4开的,一个软件认证考试贴了4张另一个就贴8张。广告爬满了黑板,争夺着学子的视线。
根据就业权威部门的信息显示,仅经过短短数年时间,各种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发展到千种以上。而这些证书中,只有英语四六级是硬性规定大学生必考的,部分专业会组织参加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其他的都是可考可不考的。一些考试,如果不是细细分辨,难以知道考试的不同。
证书在手就业塌实
理工大四年级的李莹同学告诉记者,现在的各种认证考试“品种丰富”,虽然挑花了眼,但还是要“撞”一个证书回来。当然,这些认证也不是白考的,要拿到证书,花费从四五百元到四五千元不等。“我现在已经大四了,不考个证书傍身,找工作的时候哪有竞争力啊!”
青岛大学的小郑对于考证有另一番认识,她认为证书是一个人实际操作能力的反映,她告诉记者:“我们的同学有的大二就开始忙活着考证,现在有人已经到某些认证的高级水平了!这代表了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小郑觉得,在校内的学习成绩只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些学生一味钻书本也能取得好成绩。而作为用人单位,他们往往看重学生的实际工作和操作能力,而一些认证能直接反映这些能力。“有了认证,将来找工作才能比别人有优势!”
用人单位不认“证”
不难看出,大学生花费相当于他们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生活费的学费,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证,无非是希望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在一人力资源中介工作的Wilson先生说,除了几个叫得响的证书,很少有用人单位关心对方手里有多少证书,而作为“猎头”,大学生引以为豪的一些证书,他根本就不认识。
Wilson分析说,多数聘用大学生的企业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水平有所要求,相关专业会对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有所要求。此外,一些的确能代表人的专业水准的认证的确会让应聘者脱颖而出。比如有意进入金融财会领域的学生,如果能拿到某个等级的证书、ACCA证书,势必能提升这个人的竞争力;相反,一些叫不响、没有什么名气的证书,则基本像废纸一张;另外,一些不“靠谱”的证书也没有什么作用,比如说进入营销领域的,即使有了相关审计、财务方面的权威认证,也没有什么用处。(记者
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