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剑红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
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为例,我国企业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双边外交,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改革的中国,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搏技的大舞台。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旺盛的活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0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