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莎 摄影/于风亮
前些日,北京某媒体借助网络投票的形式,排列出了“中国欲望榜”。调查结果显示:渴望有更多的钱的人占72.68%,希望环游全世界的占65.12%,希望开名车的占48.50%,希望住别墅的占48.27%,希望朋友遍天下的占44.39%,希望中大奖的占26.85%……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欲望还只是一次鱼肉大餐,一件姐姐没穿过的新衣服。面对如此大的欲望差距,我们想起了许巍的《在别处》:“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欲望像野草疯狂地生长。”
望着这以燎原之势疯长的欲望,我们不禁回眸过去:这欲望的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成长和发生变异的的呢?
对于青春在五六十年代度过的人,“欲望”的定义是模糊的,留在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烙印是那种“改天换地的精神”。从解放建国到公私合营,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大革命,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到“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时代留给这一代人更多的是热情,而不是欲望。
让儿子吃饱一次白面大馒头 调查对象:李永福 1921年生人
“
我家老四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别人为我有了四个儿子羡慕不已,而我却为填饱家里的几张嘴犯愁。当年,我把供应的“细粮”全换成了“粗粮”,就是为了能让儿子吃饱。现在家里吃西瓜都是老大主刀,因为切得匀,可那都是当时分窝头练出来的。1960年,二儿子被体校选上,进了市级体操队,多光荣的事,练了一个星期我就让他回家了,不是别的,因为饭量见长,我供不起。回家的那天,老师拉着我的手,连声说“可惜了”,二儿子哭了一路。回家后,我跟人换了点儿“细粮”,偷偷摸摸地给他单独蒸了几个馒头,想安慰一下他,看着他大口大口吃馒头的样子,我的眼泪掉下来了,当时我就想,不管怎么说,这辈子一定要让我的四个儿子集体吃饱一次白面大馒头。”
感同身受: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和人比吃土豆和豆腐那场戏,自己都觉得东西到嗓子眼儿了。后来看姜昆写的一篇关于他当年插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说他和别人比吃马肉馅大饺子,“我吃了53个都没名次,据说冠军吃了82个”,于是体会到当年人对吃的欲望。
焊一根师父砸不掉的钉子 调查对象:杜平安 1932年生人
“1958年我接我父亲的班进了工厂,当了焊接工学员,心里高兴得天天穿着那身劳动布的工作服。几个学徒工天天在一块就是比技术,听说有人是‘八级技工’,那心情比现在学生看见教授要崇敬得多。后来,本子拿下来了,又觉得自己在一起进厂的几个人中比较‘冒尖儿’,就想和师父叫叫板。于是有次午饭时,我在一个铁板上焊了一根钉子,挺得意地跟师父说:“您看我这活儿怎么样?”没想到师父二话没说,朝钉子就是三脚,结果焊上的钉子掉了。当时围观的人特多,师父把钉子捡起来,又焊到了铁板上,对我说:‘用锤子砸,掉了我叫你师父。’我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什么话都没说,又练了一年的基本功,那一年我天天边焊边嘟囔:‘这一根师父总该砸不掉了吧。’”
感同身受:有一次李成儒做客《艺术人生》,诉说当年自己在北京景山服装厂成衣车间熨衣服的工作状态,“我就见不得别人比我熨得多,人家熨100件,我得熨120件,没奖金!当时厂里的日熨衣纪录是180件,半年我就把它改写成了320件,结果弄了个手腕损伤。”这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人对工作的欲望。
成长在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一辈,明显感受到时代带来的变化和色彩。虽然他们还保留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激动,但物质和精神的些许富足让“欲望”慢慢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懵懂的种子,于是他们开始在稍微丰富的世界中试探性地有了一些小想法。
赚一万块钱 调查对象:王平安 1953年生人
“我们年轻的时候还真没有太出格的想法。”今年53岁的王叔叔回忆道。“当兵、进工厂就是最好的工作了,再远点就是当万元户。”“我年轻时候进工厂第一年每月工资17元,三年后转正每月才挣41块5,根本没有什么存款。1万元可是我不吃不喝20年的工资啊,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王叔叔说,那时候的万元户在他们眼里就跟现在看亿万富翁一样遥远。
“有一次同学聚会,一个消失了很久的同学出现了,手上戴着上海牌手表,身上穿着当年要花我一个月工资才买得起的牛仔装。上学的时候他可是很不起眼,分配的时候去了农场,后来细一打听,原来他辞了工作到广州开摩托运货去了,辛苦了几年还真成了万元户了。那天的同学聚会简直成了那个同学发家史的报告会,听得我热血沸腾,真有心干个体去了。还好那时候的物质也不是那么丰富,没有太多的诱惑,而且稳定还是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个万元户的梦就彻底搁浅了。”王叔叔说。
感同身受:
电影《孔雀》中,想当伞兵的姐姐歪歪扭扭地蹬着二八自行车,后面绑着一副自制的降落伞,巨大的伞面和姐姐兴奋的脸在单调的街头显得格外地耀眼。于是,触到了那个时代的人对梦想最真的执著与渴望。
买一台电视机 调查对象:李秀芬 1960年生人
别看如今各个电视台变着花样翻拍武侠经典剧,可在李阿姨眼中,83版的《射雕英雄传》是绝不能超越的高度。“那是我年轻时候最爱看的电视剧。一集没落,现在我还能哼出主题曲呢。”
可在关于《射雕》的种种美好中,还有一段是咬牙切齿的回忆。“那时全院就一台电视机,前方摆着几排板凳,去晚了还只能站着。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帅哥美女,情啊爱啊的概念啊,一看《射雕》,全开窍了。连三岁小孩和六十岁老大爷都看得一身是劲。我那时候也就二十出头,就想坐在第一排,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地看一回郭靖和黄蓉。但是我们隔壁院有一群小伙子,老是轮流来占位,一占就是第一排,再加上有几个胖子,他们往前面一坐,就像在电视前堵了一面墙,看得我这叫窝火,可我一个大姑娘家,总不好意思和人家说什么。结果就一直从《射雕》第一集憋屈到最后一集。我那时候就一个想法,我一定攒钱要买一个自己的电视机,我坐着看躺着看趴着看倒立着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谁也不准站我眼前!”李阿姨特解气地一口气说完,似乎还沉浸在当年的心情中,“当然,几百元一台的黑白电视对于那时刚工作的我来说像天上掉馅饼一样不可能。所以,这个欲望就被现实生活打压了好几年。”
感同身受::《青红》中的小珍和镇上的“不良”青年好上了,青年骑自行车载着小珍去看露天电视,那时的电视还很稀少,算是件浪漫的事吧。看来,那时的人们已经体会到了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爱情的美好,而对这种美好的追求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80年代出生的孩子,先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接着又迎上了全球一体化的东风,观念是“OPEN OPEN
再OPEN,日子是现实现实再现实”。在某媒体针对“当下中国人最大的欲望是什么?”的调查中,多于72%的参与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更多的钱”,网络时代,21世纪,新新时代,这样的选择似乎天经地义。不过,有没有想过:如果钱不再是问题,你最大的欲望又将是什么呢?
美酒加咖啡,跑车和别墅 调查者:Silly 女 1981年生人
美酒加咖啡,跑车和别墅,应该是我最强烈的欲望,当然这都在金钱的基础之上,或许多少有些拜金的感觉。别墅一定要建在海边,跑车一定是红色。清晨,打开窗帘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风轻扶着秀发,浓浓的咖啡香弥漫着整个房间,楼下的红色跑车时刻等候着你的驾驭,完成落日前的海边驰骋。
感同身受:童话里,灰姑娘遇上了王子,令人向往;韩剧中,唯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期待。现实中,我们被这样的童话感动着,它给我们希望,幻想,还有美丽的梦。这些灿烂如烟花却最终要消失的梦想让我们的心泛过一次次的涟漪。虽然知道不真实,但平凡的我们看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也许,就是因为现实没有,我们才更容易被感动。
让流浪猫归家 调查者:老莫 女 1977年生人
“每次看见我们家小米的眼神,我都忍不住会拍拍它的头:多可爱的小猫咪。小米是我从外面捡回来的,刚看见它的时候,它浑身是血,叫得让人心碎,我瞬间就决定收养它。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治病、洗澡、养伤,这些成为我工作之外最大的课题。操心不少,但小米却越来越可爱。如果我有足够的钱,就把所有的流浪猫狗集中起来,给它们一个家,并且要派专人守护,让它们得到最好的照顾。”
感同身受:麦兜、加菲、小白,动画片里的宠物形象可爱得让人发疯;生活中卢奶奶收养流浪猫狗的故事层出不穷。爱心在这样的年代或许不是最普通的事,但它一定存在。
实现个人飞天梦 调查者:晓宁 男 1980年生人
“
如果钱不是问题,我就背着相机满世界跑。我要去的未必是最美的地方,却一定是可以打动我的地方,比如说贫民窟、墓地、原始森林甚至战场。放下工作,放下家人,放下种种无形的束缚,我就和我的相机一起上路。除了见识这个世界,我更想能读懂人心,慰藉情感。对于那些风景那些土著来说,我只是一个过客,但对我来说,我是一辈子都在追寻的鸟,没有停止,只有一直精彩更加精彩的追寻。当我老的时候,我希望能得到飞升月球的权利,静悄悄地在外太空死去。就用那句最俗的话结尾:这世界:我已来过。”
感同身受:2003年,一本叫做《3000美金环游世界》的书可能比任何一个明星都火。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环游世界重新成为很多人内心期待的梦。在新周刊的调查中,“周游世界”成为65.12%的人最大的梦想。
天天开PARTY 调查对象:大雪 女 1982年生人
“别看我是个小姑娘,在俺们摇滚圈可也算是老前辈了。人缘不差,朋友不少。如果不缺钱花,俺就希望能跟朋友一起HAPPY。比如,在自家院子里开party,每天聚集一帮好友,说说笑笑,并请全世界最牛的乐队来演出。累了就打通铺,天地为庐,日月披辉。我的原则就是:好日子和兄弟姐妹一起过,好心情和大家一起分享。最重要的是:和朋友们在一起。”
感同身受:有朋友非常喜欢的一句广告词:老板可以选,朋友不能换。选个适合自己的圈子,跟同一类人“及时行乐”,想想的确是很过瘾的事。 (编辑
穆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