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致信祝贺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幕
值此“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隆重开幕之际,我谨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
音乐是灵魂的舞蹈,优美的音乐、可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小提琴是乐器中的“皇后”,她以辉煌的声音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在音乐的殿堂中徜徉。青岛素有“琴岛”美誉,山海神韵富有音乐之美,走出了吕思清、李传韵等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家。在青岛举办国际小提琴比赛,是乐器“皇后”得乎其所的雅事,也是青岛市民久盼所至的文化盛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欣赏高雅音乐的机会,也为初秋的“琴岛”风光增添了亮丽的艺术风采。相信参赛的各位选手将为大家展现优美、精湛的技艺,为大家提供天籁之音的艺术享受。
国际小提琴比赛落户青岛,使岛城从此拥有了一个美丽的音乐节日。青岛将努力把国际小提琴比赛打造成推动中外音乐交流的艺术平台,培育成城市文化的艺术品牌,并藉此推动青岛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早日把青岛建设成特色鲜明、享誉中外的“音乐之岛”!
预祝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圆满成功!
青岛市市长 夏耕
2005年9月16日
青岛,全力打造“音乐之岛”
撰文/本刊记者 李莎 于丽 摄影/本刊记者 隋以进 于风亮
青岛,一座扬帆起航的“帆船之都”,一座百年积蕴的“影视之城”,更是一座琴韵激扬的“音乐之岛”。
号称“东方瑞士”的青岛,有着优美的山海风光和适宜的气候,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成为令人向往的避暑胜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对青岛优美环境的高度概括。青岛还有一个别名--琴岛,那深卧海水中的栈桥仿佛琴颈,回澜阁好似琴头,涌动的波涛宛如琴弦,在奏响着永不间歇的旋律和波澜壮阔的乐章......9月9日,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暨首届青岛音乐节在小青岛公园掀起了“盖头”,让金秋的九月荡漾阵阵琴韵,让“音乐之岛”这个城市文化品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就像“火种”,点燃了青岛人民打造“音乐之岛”的渴望。作为青岛的重要音乐赛事,此次比赛将岛城“文化建设年”活动所凝聚的文化热情推向了高潮。
青岛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亢清泉
“音乐之岛,定位准确,深得民心!”
——青岛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亢清泉专访
在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的前一天,我们采访到了百忙中的青岛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亢清泉。“音乐之岛,定位准确,深得民心!”我们简单的说明了采访意图,亢局长便激昂的讲了起来。
《青岛画报》: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现在是全市关注的话题,也是青岛打造“音乐之岛”的重要举措。首先,请您谈一谈我市“举全市之力,打造音乐之岛”的目的,为什么是打造“音乐之岛”?
亢清泉:实际上,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和帆船之都都是围绕创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展开的。“音乐之岛”并不是仅仅的一个称号,一个概念,是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论证的结果,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的结果,它最重要的是让人民受益,提升青岛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与综合素质。
青岛还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打造音乐之岛,发展城市高雅艺术与这个城市的风格、城市人文和城市人民的欣赏趣味非常吻合。青岛音乐有着丰厚的底蕴,也有着非常丰厚的人文资本,从第一把“中国造”小提琴在青岛的诞生,到中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谭抒真,到合唱指挥家吴灵芬,再到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无不证明着青岛是一个音乐人才辈出的城市。从青岛本身的环境来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琴岛”美誉……无不表现着青岛是一个充满充满着音律,充满着乐感的城市。打造“音乐之岛”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市引起了市民的广泛赞同。
小提琴比赛期间,世界顶尖的音乐评委也都对青岛赞不绝口,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文化品位。因为青啤、因为海尔,青岛已经是世界知名城市,我们现在是想通过音乐、通过文化艺术来提升青岛在世界上的美誉度,像巴黎、维也纳,提到青岛,就能让人想到它的小提琴,它的高雅音乐,它的文化品位。
《青岛画报》:2005年是全市文化建设年,打造音乐之岛显然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请您谈谈围绕音乐之岛这个主题,我们将会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亢清泉:打造音乐之岛,围绕城市的发展和定位,我们拟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硬件上我们叫做“音乐殿堂建设”,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青岛大剧院的建设,改造人民会堂,改造青大音乐厅;明年,我们还要将市南区兰山路礼堂改造成为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具有古典品位的青岛市精品小礼堂,并且做到演出周周有,甚至是天天有,让其成为青岛人来这聆听的殿堂,外地人来这聆听的驿站;还要在开发区建演艺中心,其中就包括剧场建设。另外,我们还正在努力将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基地引到青岛,中央音乐学院在青岛建立分校,将著名音乐家的音乐机构引到青岛,与国外音乐机构联合办校,虽然这些只是构想,但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定会将这些构想一一实现。
随着硬件的一步步实施,我们的软件也跟上了步伐。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落户青岛,是打造音乐之岛的主体活动,这场国际唯一性的赛事,可以说让“打造音乐之岛”落地有声。今年我们又重组了青岛市交响乐团,并将全力做好音乐普及工作。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过后,我们将启动“交响乐走近大众”、“交响乐100场”等活动,将交响乐普及,让岛城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交响乐。并努力争取让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也落户青岛,让青岛每年都有一个大的赛事,让音乐之岛的美誉飘向世界。
《青岛画报》:请您能描绘一下当上面的举措一步步实施后的景象。
亢清泉:音乐在岛城的地面上流淌,琴声在岛城的上空飘扬,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初步目标,通过打造音乐之岛,逐步实现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
“音乐之岛”的百年成长
音乐家的摇篮
青岛,人杰地灵,音乐人才辈出。据统计,目前青岛的钢琴约有上万架,学琴的孩子成千上万……青岛为全国、为世界培养的优秀音乐人才数不胜数,从这里,他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青岛的名声广泛地传播开来,用跳动的音符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王邦直是世界顶级音乐大师、律学宗师,被称之为音乐界的孔子,他的律学思想体系的提出早于法国世界著名音乐理论家梅森近100年,可谓是青岛人的骄傲。许多人从那部著名的斯特恩访华的电影纪录片中认识了“来自上海的绅士”谭抒真,而谭抒真学习外语和小提琴,都是儿时在青岛开始的。曾为《三毛流浪记》、《林则徐》等影片配乐的作曲家王云阶也是一位青岛籍音乐家,现在还在传唱的儿歌《小燕子》也是出自他之手。延续三十年“音乐私塾”的董吉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王铭桥、张家麟等都曾接受其传授技艺。任荷兰鹿特丹交响乐团第二提琴副首席的窦君拾、青岛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师班兆功、追求交响乐一生的指挥家李德伦,一位又一位走向世界的音乐大家,成为了早期青岛音乐的多彩记忆。
以钢琴作品《钢琴上的福斯特》获国际比赛首奖的钢琴大师崔世光,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的轰动世界的钢琴名作。被台湾《时代音乐》誉为“奇迹”、被美国《新泽西时报》赞为世界级小提琴家——吕思清,这位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荣获意大利第34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牌的音乐“神童”就是从青岛走向北京、走向世界的。还有15岁就录制小提琴"帕格尼24首随想曲"的李传韵,多次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大奖,成为国际级演奏家。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开音乐会的刘扬,旅美单簧管演奏家范磊,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王洵......数不胜数的年轻一代为青岛优美的音乐史增添了浓浓的一笔又一笔。他们从小受到家庭中音乐氛围的熏陶,经过辛勤的培养,脱颖而出,成为现今岛城学琴孩子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如今,岛城每年都有一批批音乐学子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的校门。
音乐名流的青岛之旅
青岛解放后,音乐事业发展迅速,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和外国乐团纷纷到青岛举办音乐会。
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在青岛影剧院举行了小提琴演奏会,钢琴伴奏是他的夫人王嘉理。演出的节目有《爱的烦恼》、《匈牙利狂欢节》、《狂想圆舞曲》等。1956年
,以维利·考夫曼为团长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人民警察乐团来青举办专场演出。1958年5月
,中央广播乐团巡回演出音乐会在工人剧场举行,乐团艺术指导、苏联国家大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俄罗斯功勋演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珂纳托里·奥尔弗诺夫参加了演出,并举行了独唱音乐会。2000年,个性钢琴之王孔祥东在青岛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2005年3月,由日本著名的音乐家吉见光三先生指挥的爱知学泉大学乐团在青岛大学演奏了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9月的青岛首届音乐节上,来自德国的曼海姆铜管乐团和美国托榭夫的双钢琴演奏让众多音乐爱好者大饱耳福。另外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曾多次来青岛演出,让青岛市民如痴如醉……在青岛的记忆中,来过青岛的音乐名流还有很多,这方有着丰厚音乐土壤的小岛将给更多的人带来音乐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让无数的人在音乐殿堂中徜徉神往。
音乐如生命源远流长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方堃老先生曾经评价说:“中国有两个音乐土壤丰厚的乐土:一是鼓浪屿,钢琴之乡,出了位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二就是青岛。青岛的小提琴、钢琴、民乐、声乐基础都比较好。”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从1891年建市至今总共才有114年的历史,可是音乐早已在这方沃土上扎根。《胶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中记:“美丽的海水浴场……每日下午有演奏音乐的管弦乐队”。这是青岛历史上有关音乐活动的记载之一,是青岛音乐发展步履的见证。
第一把“中国造”小提琴的诞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青岛歌舞剧团前团长段存州说,青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应该感谢来自国外的牧师,因为他们给青岛音乐启蒙时期带来了西洋音乐和西洋乐器。二、三十年代的青岛,从乐器上讲,应该说属于口琴和二胡时代,因为造价低、易制作,所以成为了大众普遍接受表现内心感受的工具。德国侵占青岛后,外国人居住区,西洋音乐盛行,教堂的建立,使教会音乐也开始兴起。小提琴、键盘乐器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亦逐渐传入青岛。加之牧师的传教,很多的音乐爱好者慢慢由接触到深入,加入到从事西洋音乐工作的行列。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则是日本音乐、西洋音乐、中国民族音乐鼎立的时期。谭抒真先生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1907年生于青岛,从小接受西洋乐熏陶,15岁时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从此小提琴伴随他走过了70多年的人生路。1927年,年轻的谭抒真成为当时号称远东第一乐团的上海工部局演奏员,也是第一位中国演奏员。1930年,谭抒真回到青岛,活跃于青岛各个演奏场合,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文艺高潮时的知名演奏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谭抒真回到上海,再次进入上海工部局乐团,后因拒绝为日军演出而主动辞职。当时的西洋乐器的制作也有发展,三十年代初,谭抒真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1935年,他协助王玫在青岛制作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1937年,谭抒真自己也制成一把小提琴,被音乐界公认为是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第一把"中国制造"小提琴。《青岛民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和介绍。同时,这把“中国制造”的小提琴,也将青岛音乐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一架老钢琴
那架已有百年历史的“MOUTRJS”钢琴依然安放在老人的卧室里,而天天抚摩它的老人却离开它,走向了天堂。“我的母亲是健康、慈祥和宁静的,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之后,仍是这样,中国传统妇女的那种纯朴显得更加亲切。”王澄美的大女儿这样评价她。女儿的回忆让我们走近了这架老钢琴,走近了这个与钢琴分不开的家庭。“1945年,我的父母用1两黄金和500元现钞买下了一对日本夫妇变卖家产时的这架钢琴,1951年我的父亲崔锦章被错判为反革命,母亲开始收学生教授钢琴,维持家计。1961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和钢琴在青岛安了家。母亲的人生是坎坷的,幸有那架钢琴像只小船载着我们母子四人漂泊,我们姐弟是在钢琴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弟弟崔世光凭借家庭的熏陶、对钢琴和音乐的喜爱,很快便走上了世界舞台。在以钢琴作品《钢琴上的福斯特》获国际比赛首奖时,他说他无法忘记那家老钢琴……”
老人和钢琴的故事都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感谢老人,不仅仅是因为她对青岛音乐所付出的一切,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钢琴家儿子,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生命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八部样板戏与青岛的音乐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横扫中国,文艺舞台黯然失色,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它们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样板戏”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艺舞台的“激情”创作。
那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欣赏和宣传革命样板戏的高潮,六十年代后期的青岛也开始着手选拔和培养青岛样板戏的演员,于是到了七十年代便举办了德县路学习班。”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当时的市政府举办的青岛德县路文艺学习班,可以说不仅仅影响了那一代人,从青岛整个的音乐蓝图上看,也是添了浓浓的一笔。作为当时“考官”的段老介绍说:“当时全国掀起了排练样板戏的高潮,青岛市也是这样,我们的思路是‘缺什么人,培养什么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双管编制乐队,这只乐队需要的乐手比较多,便在全市中小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当时报名的有好几百人,都有不同的目的。‘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单位、工作都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也许当时的‘宣传队’是一种时髦,也许是可以通过报考文艺团体找到工作,躲避上山下乡......但有这方面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非常多。经过几次的选拔,最终参加学习的有几十人吧,应该说基本上把青岛市有潜力的孩子都集中在这个班里。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他们的进步速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半年后,这个乐团从规模上讲是山东省绝无仅有的,山东省第一个样板戏团也就成立了。我们去北京学习《红色娘子军》,回来后完完全全的COPY,然后便是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应该说现在看无论是台词还是舞蹈都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当时的一名学员,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连新国说:“三十多年过去了,德县路学习班对每个当时的学员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记忆,在我看来那段时期可以说算是青岛最红火的音乐高潮,也是影响青岛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剧照
《江姐》剧照
“从娃娃抓起”的“琴流感”
在琴行工作一辈子的张云俊惟独对1984年印象深刻,当年在他就业的青岛市百货批发部,小提琴忽然变得“抢手”——“一个月能批发好几十把”。与此同时,青岛大街小巷,楼幢庭院,开始不断传出吱吱呀呀的琴声。学琴、练琴,成为越来越多岛城孩子的必备“功课”;背着琴盒、拿着琴谱,领着孩子练琴学艺,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人“八小时以外”的特殊工作……一场“从娃娃抓起”的学琴运动,犹如传染性极强的流感,在青岛迅速蔓延。
连新国说这场“琴流感”的发端基本上来源于家长的梦想,要分析那场“提琴流感”的根本原因,可以最终统一到“缺失”这个词上。上一辈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总感觉没找到生活的重心,没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在生活安稳、经济好转后,他们更强烈地寄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多些“一技之长”,完成自己的儿时的梦想。如果说这股浪潮的发端是因为上一辈子的“缺失”,那么更多人的“跟风”使这股浪潮迅速升级。回顾这场热潮,连新国称,“这场热潮让青岛音乐的氛围更加浓厚了,让更多的人注意、感受和聆听音乐,这是值得肯定的。”
“音乐之岛”是青岛几代人的梦想
2005年为全市文化建设年。在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市和迎办2008年奥帆赛的关键一年,在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我市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努力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加了最为有力的助推。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暨青岛音乐节的举行既展现给世界一个“音乐之岛”的雏形,也为2005青岛"文化建设年"
开启了一扇文化建设的活力之门。
2005年9月19日,作为青岛市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青岛大剧院奠基,并将于2009年全部竣工。青岛大剧院位于香港东路以北,云岭路以西,背依金家岭山,前望石老人海水浴场,占地面积约6公里,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由德国著名的GMP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青岛大剧院方案融合了山、海、云的意象,银色的外观,不规则的造型,体现了大剧院的非凡魅力。红星娱乐影视中心、李沧影视娱乐中心、浮山新区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项目也将加快建设,改造完善市人民会堂、青大音乐厅、市工人文化宫和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项目的施工已在进行中。
青岛的民间乐团有十几个,交响乐团也有四五个,合唱团多达一百多个,一串串的数字表明青岛基层音乐的兴盛。今年,青岛市又重组了青岛交响乐团,5月,青岛交响乐团先后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青岛交响乐团正在向着组建成为一支优秀的城市职业乐团而努力。青岛的音乐文化产业将被合理的“经营”起来。
营造“音乐之岛”蓄势待发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陶亚兵感言:“六年后,我们将无遗憾。”
“我认为音乐之岛必须具有两个特色:普及与提高。青岛学琴、步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孩子之多和世界闻名的音乐大家之多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应该说青岛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两个特色。”“在一个城市举办规模如此大的国际性小提琴比赛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它提升了整个青岛市的形象,也让打造音乐之岛的进程迈出了踏实的一步,可以说这次比赛已经超越了厦门的一些大型比赛。同时这次比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遗憾,在青岛举行却没有青岛的孩子进入决赛。遗憾之余也让我们反思,反思青岛的音乐教育,怎样通过青岛的艺术教育机制让孩子走向世界舞台是我们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把目标设在三年、六年后,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青岛的孩子也能参与进来,这样才不愧对音乐之岛这个称号,这样才能让音乐之岛无遗憾,才能让青岛的文化事业在丰厚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黄梁公主乐队成员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陶亚兵
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现场
吕革在直播间
地下乐队:边缘的音乐创作群体
地下音乐,是一个城市中音乐的支流,就连“业内”人士其实也感觉他们以及他们的音乐的存在跟主流无关。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地下音乐在国内诸多城市的后花园里自娱自乐,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谈到音乐之岛,地下音乐似乎是不得不提但又很难说得开抹得匀的一个篇章。为此,我们采访了青岛“黄粱公主”乐队成员张为凯。
青岛画报:谈谈你和你的黄梁公主乐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张为凯:乐队组建于1997年底,组织或参加了大量演出;2001年创作唱片《神的戏剧》,2002年《神的戏剧》由灰姑娘音乐工作室制作,香港Noise
Asia公司发行,并被《通俗歌曲》、《非音乐》等杂志评为年度10佳摇滚唱片;同年参加北京迷迪音乐节;2003年制作发行唱片《魔幻医院》;同年实验音乐剧《神的期待》在梦幻剧场上演;2004年制作并发行双唱片《迷宫的公主》。目前,新唱片《爱情是太阳》正在制作中,预计年底正式发行。
青岛画报:地下乐队是指什么?为什么叫地下?它跟地上有什么关系和矛盾吗?
张:我所理解的真正意义的地下乐队是制作“先锋音乐”的乐队,因为它的先锋性而有悖于公众的普遍审美需求,只能被少数人理解和接受。如果在一个体制正常的国度,创造力和好奇心普遍地存在着,那么部分“地下”音乐也会变成“主流”音乐,而让曾经主流的音乐变成过时的音乐,循环往复。当年的印象派或者接下来的现代派绘画曾经被人们嘲笑和辱骂,现在的滥俗程度有目共睹了。
青岛画报:青岛有几支地下乐队?现在还都活着吗?你认为地下乐队的存在对于主流音乐的影响是什么?
张:青岛曾经有过很多乐队,不断有老的乐队解散,也不断有新的乐队产生。在我们这里最主流的音乐我想应该是港台音乐吧,不仅仅是音乐,曾几何时“港台文化”铺天盖地而来,这种世界上最低俗的“文化”(如果可以称之为文化)过度地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变得空洞贫乏,变得永远只想到“拿来主义”,而忘掉了我们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也曾经充满了创造力。地下乐队对于主流音乐的影响?完全谈不上。
青岛画报:你对青岛的音乐环境有什么看法?
张:听到很多人都喜欢抱怨环境不好什么的,然后一古脑涌到北京,我觉得很可笑,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艺术,我想环境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
青岛画报:对于青岛打造音乐之岛,你有什么认识和自己的观点?青岛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张:这个提法确实挺新鲜挺美好。但这是政府文化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人只能怀着美好的期待。
借张为凯的话,我们可以窥视到青岛地下音乐的一隅,这种并不为外人所知的“小众”音乐,他们或创作或模仿的死亡金属、重摇滚风格的音乐,虽然更大程度上追求的是自我发泄,是寻求共鸣,但随着《我爱摇滚乐》、《通俗摇滚乐》一类杂志的暗暗风靡,“地下”渐渐升到地平线以上,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关注地下音乐的明天,从地下音乐中获得感知,也成为诸多乐界人士的一种共识。
范磊
李传韵
刘扬
王洵
娱乐你的耳朵:青岛音乐体育广播开播
步入金秋的青岛,与音乐有关的大事接踵而来,2005年9月15日,第5家青岛广播正式开播了,名字直切主题——青岛音乐体育广播。这个“91.5频道”是由20多位年均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共同打造的,吸纳了北京和青岛的广播力量。吕革说:“这是一个类型化的广播,在这个频道中,主持人插话每小时不超过7分钟,给听众留下足够多的享受音乐的时间,保持了音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类型化”加“栏目化”是青岛音乐体育广播的新型广播模式,她以轻快的音体素材交叉播放的方式,带给广大听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这一主流听众群以超凡的听觉享受。吕革说:“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时段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一早6点到7点,会放一些轻松快活的歌曲;7点到8点是上班时间,会放一些伴随性的;等等。在我们的广播中,还包含青岛本地歌手创作的歌曲,包含与奥运会有关的歌曲,以充分地将青岛的地域性包容进来。歌曲语种方面,整体上,一般会控制到70%国语歌、10%韩语歌(青岛有相当数量的韩国人居住)、20%粤语歌以及外文歌。调到91.5频道,摇滚、民谣、BLUES、爵士、HIP-HOP尽可以一网打尽,我们有时候对出租车司机开玩笑说,你们不用再去买CD和磁带了,听一听91.5音乐体育广播,就全了。”
人们都知道,广播和电视是媒体的重要组成,广播尤其是音乐广播一方面娱乐着听众,另一方面也起着引导听众和营造文化氛围这样一个作用。作为音乐体育广播的音乐总监,吕革也身感肩上的责任:“近些年来,青岛的广播事业一直处于低潮期,我们致力于做好音乐体育广播,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给青岛的音乐天空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为获得第一名的荷兰选手希尔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