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荣的青岛商业。孙立摄 |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流通工作会议获悉,最新的《青岛市人民政
府关于加快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该《意见》对我市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服务等各流通行业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要求。流通业加快发展,咱市民身边将会有怎样变化?本报为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商圈建设“三级跳”
我市将推进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格局。
其中,加快推进中山路、香港中路、台东、李村和开发区香江路五大市级商业中心改造步伐,加快现有商圈及周边环境的改造,提升商圈功能和层次。香港中路商业品牌中心区已经成为品牌零售业扎堆区,品牌化“经营”路线愈加鲜明。到2010年,按照商业零售30%-35%、餐饮20%-25%、服务业30%-40%的比例进行优化配置,完成功能完善提升和结构优化调整,将香港中路商业中心打造成为高端商业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建设市南区云南路、市北区辽宁路、浮山后,四方区小村庄、李沧区东李,崂山区麦岛,城阳区城阳,黄岛区辛安等8处区级商业中心。
加快社区商业体系建设,到2007年底前,规范化社区商业覆盖面,市南区、崂山区将达到80%以上,市北区、四方区达到70%以上,李沧区、城阳区、黄岛区达到50%以上。
特色“小店”新面孔
岛城的特色专卖店、专营店越来越多,今后每年我市还将引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和休闲服务类项目10个以上,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居民生活。
商业零售业,要重点引进国际著名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24小时便利店、生鲜品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到2010年争取引进20-30个国际顶级专业专卖旗舰店,50-80个国际顶级品牌。
餐饮休闲业,要面向2008年奥运会,引进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味餐饮,开设特色餐饮店、西餐厅、快餐厅等。在中心商业区、沿海旅游风景区等,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具有世界风情的酒吧、茶吧、咖啡屋、啤酒屋、雪茄屋等休闲服务项目。在市北区北部等韩国企业及客商聚集区,重点引进韩资美食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居民生活业,要引进外资参与社区商业中心建设,引进外资对传统生活服务业实施嫁接改造,实现连锁化、规范化、现代化,带动行业服务层次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餐饮住宿“平民化”
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升级,今后我市将发展一批以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服务业。
到2008年,将太平角酒吧休闲街、登州路啤酒文化街、海云庵民俗小吃街、城阳韩国风情特色餐饮文化街等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特色餐饮文化消费街区。
加快培育青岛餐饮、住宿业品牌,发挥“青岛海鲜菜”、“青岛小吃”的特色品牌效应,争取到2006年底培育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岛菜”品牌。
规范发展经济型酒店,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绿色早餐”和大众化配餐工程,为楼宇经济和商务办公服务,“十一五”期间餐饮业零售额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
发展“两小时商圈”
我市将加快构筑服务全省的现代流通网络,围绕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利用快捷的交通网,加快对2-4小时商圈范围城市的扩张发展,扩大商品集散区域,带动青岛地产名优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畅销全省。
争取大型零售企业2007年完成对半岛城市群八城市全部布点,到2010年完成对全省17个地级城市的布点。
加快大型骨干批发市场建设,突出抓好重庆路汽车贸易大道、棘洪滩钢材物流市场等4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青岛金属材料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功能;推进青岛即墨服装商贸城等市场建设,力争使其成为江北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建设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崂山枯桃花卉市场等10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形成专业特色和规模效益。
以发展连锁经营为突破口,由青岛向全省乃至全国延伸,经营业态扩大到超市、大卖场、便利店、餐饮、旅馆、服务维修、医药、音像制品和书报刊等,加强“半岛八城”市政府部门间的横向交流,为我市骨干企业扩张和半岛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记者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