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度被认为绝迹的青岛百合日前在崂山风景区内“现身”。 国际植物学刊、世界植物名录和植物学大典等重要经典对青岛百合的记载是:“青岛不仅是青岛百合的发现地,而且是它的原生地”。青岛百合的“重生”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青岛百合的苦苦思念和追忆变成现实
,这也印证了崂山是它真正、天然的造物主,印证了随着“生态崂山”建设战略的实施,崂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进一步趋向丰富和优化。 一
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其中生物多样性则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崂山风景区是一个生物集群丰富的区域,在山东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特有性、典型性和自然性。
谈到崂山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崂山林场副场长张明介绍说:“崂山耸立于黄海之滨,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崂山植物种类表现出南北过渡性特点,东北辽东成分及华北北部种类在此分布,一些具有亚热带亲缘和成分的植物也生长于此,植物区系中有较多的东北、亚热带、日本及欧美的成分,是多种鸟类的栖息、繁殖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地。
崂山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农田、湿地、草甸、海岸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竹林和多种灌丛生态系统,呈规律性分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等。山巅区域主要分布落叶松林、赤松林,山中部及海滩为黑松林,山麓及平原分布刺槐林。落叶阔叶林主要为麻栎林、刺槐林、杂木林等。此外,崂山淡竹和毛竹林在山东也具有独特的地位。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指胡枝子灌丛、白檀灌丛、黄栌灌丛、绣线菊灌丛、大叶胡枝子灌丛、山茶灌丛等。可谓生态系统地域特点鲜明,构成丰富。”
二
如今,置身于崂山风景区生物标本室,凭着便捷的检索系统,五彩缤纷的展示标本让人顿开眼界。
标本室讲解员简短的开场白,让我们对崂山物种构成有了一个概念性认知:崂山物种为山东省最丰富的区域,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优势明显,泛热带成分丰富,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种的特有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反映了崂山植物区系在进化水平上的多样性。据调查资料显示,崂山共有微管植物1422种,114变种,5变形,13栽培变种,隶属于160科,734属。另外还有地衣植物7科15属21种;苔藓植物39科94属164种。崂山种子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种子植物总数的91.1%、81.9%、66.1%。另外,崂山有野生真菌40多种,药用真菌30多种;崂山陆生环节动物11种,软体动物24种,节肢动物941种,其中林木昆虫833种,淡水鱼29种,两栖动物8种,山东省两栖动物所有种类在崂山均有分布;爬行动物19种,鸟类345种和亚种,兽类36种,占山东省的90%。同时,崂山是一个珍贵的遗传多样性宝库,在山东乃至中国的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崂山树种资源丰富,植物区系中有较多的东北、亚热带和日本以及欧美的成分,有许多引自国外的造林绿化树种,成分复杂,种类繁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崂山山茶是我国分布区的最北界,其mtDNA具有多态性,有多种限制性类型,有独特的mtDNA类型,是重要保护的特殊遗传多样性。崂山俨然就是一个生物集中、和谐共存的人间天堂。
三
生物多样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科学、系统的综合课题,也是维系风景名胜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投入,尤其是“生态崂山”建设战略提出后,积极借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力量,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1980年,经多年调查、积累和研究,《崂山木本植物名录》正式出版,标志着崂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迈出可喜一步;1986年,崂山山茶资源调查工作顺利完成,查明了崂山及其附近岛屿野生山茶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变异类型及起源,形成了单一物种的详细资料;1990年,崂山风景区古树名木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共发现36个种类225株古树名木,提高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2000年,崂山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青岛崂山风景名胜资源普查报告》,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1999-2001年,崂山风景区完成“崂山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研究”项目,编写完成《崂山植物志》,建立了“崂山植物检索系统”,该项目分别获得2004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山东省科委二等奖;2004年,崂山风景区完成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适时监控、科学预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被山东省林业局授予“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崂山丰富而独特的生物集群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丰厚馈赠,随着“生态崂山”战略的实施,崂山风景区正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全面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崂山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乐园。徐怀利李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