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培宇
GDP双引擎:大企业与外来资金
2004年,山东GDP总量与全国排第二位的江苏省差距仅为区区20余亿元,山东经济由此成为全国关注热点。它是怎样由温吞状态突然爆发的?
2002年是分水岭,此前山东经济长时间不温不火。1998年到2001年间,GDP增速一直
在10.1%到10.8%之间徘徊,这种稳定折射出山东经济增长的疲态,分析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山东GDP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整个GDP增长速度实际呈下滑趋势,从1993年高峰时的21.9%跌至2001年的最低点10.1%。此时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力量是什么呢?是山东的大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
山东大企业整体表现温和,直接导致山东经济增长的上升乏力。统计表明,在2001年和2002年两年,山东省117家大型制造企业(总数为136家)综合竞争力总体一般,在东部沿海经济带中,山东的大企业集团总体竞争力水平低于江苏省,略高于其他省份,但优势并不明显。
自2002年开始,山东经济开始打破沉闷局面,GDP增速年年飙升,才有了现在的坐三进二望一的逼人势头。这次推动经济一路狂奔的主力,除大企业之外,是蜂拥而来的外来投资。外来投资的作用可从它和山东GDP的对应关系看得清清楚楚。
在1997至2000年间,山东的外商实际投资增长率最高为5.6%,最低为0.6%,此时山东经济总体缓慢下滑,2001年山东外商实际投资增长幅度跃升至11.4%,2002年山东GDP增长率即打破多年增长乏力的状态。2002年和2003年,外商实际投资再次迅猛增长,分别为47.8%和73.2%,山东GDP增长猛然加速,去年GDP与第二名江苏仅存20余亿元的微弱差距。实际上,政府的统计数据未加上庞大的外来民营资金,它们在山东的外来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两种外来资本对山东经济的拉动成为和山东大企业并驾齐驱的力量,已成为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合资合作的深入,山东大企业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渗入外来基因。将来,外资对山东经济的作用将会扮演越来越强势的力量。
“山东模式”变异
山东经济转型的内部压力相当强烈。
最核心的压力是,“山东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企业生态结构一般是正三角形,三角形底部是大量活跃的中小企业,腰部是数量较少的大企业,顶端是极少数的超大型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中的精英晋级为大企业,部分大企业再经过发展,最后发育为超大型企业。大企业和超级大企业一般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但至少要十几年时间,比如浙江。山东的方式则是人工培育,自1996年以来,直接从三角形的腰部着手,挑选已成气候的企业,在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多方面采取具体明细的扶持政策,进行集中“催肥式”培育。
人工培养大企业虽然收到效果,但这种模式固有的弊端也在不断放大。由于资源大量向大企业倾斜,山东的中小企业始终处于嗷嗷待哺状态,其中融资成为最大的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企业不断挤压,和大企业的发展关系由互为依存的“众星捧月”式,变为此消彼长的“月朗星稀”式。中小企业的羸弱也最终影响到大企业的发展。山东大企业本土配套问题十分突出,即使海尔、海信这样的企业也不例外。配套企业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南方省市。
大企业的培育方式的差异,使山东企业的生态结构和浙江显著不同。浙江是森林式,山东则是平原式,几棵参天大树矗立在广阔的平原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大树下面是野草和灌木,却很难找到能发育成大树的树苗,这造成山东经济“大而不活”、“大而不强”的缺陷。大企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柱的弊端还在于:一旦大企业发展受阻,缺少实力强大的中小企业缓冲,山东经济的增长马上就会受到影响。目前来看,部分山东大企业即使效益较好,也大多分布在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等能源、原材料行业,易受宏观环境影响。
对山东企业生态结构存在的问题,山东高层已有认识。到山东3个多月,张高丽就已对山东2/3以上的市县完成考察调研,得出这样一个看法:“民营经济这一块不发展上去,对山东(经济来说)是不完满的。”在正式主政山东后,张高丽明确表达了打破山东经济局面的方法:“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从而激活山东经济。”张高丽开出的药方是“外经外贸、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可谓找准了山东经济的软肋。
从现实情况看,外资的涌入确实解决了山东大企业的发展问题,而外资中的外来民资则修补了三角形的脆弱底部,改变了山东原有的平原式的企业生态结构。结果2001年外资开始大量进入山东时,2002年山东经济就结束了不温不火的状态,开始爬升。
后苏州模式
“山东模式”目前的转变方向是“苏州模式”。“苏州模式”的主要元素是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创新,大量的外资涌入拉动GDP高速增长,出口加工贸易。目前山东经济基本符合以上要素,但在出口加工贸易的比例和外资拉动GDP增长的比例上没有苏州大,因为山东比苏州大得多,经济结构也复杂得多,产品不可能全部出口,另外本地大企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山东目前面临和苏州模式相同的问题,即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长不同步。大量的浙江、江苏和广东这样的外来资金以及外商投资流向山东,支撑起它的GDP增长。然而,山东人挣的只是工资,外来资本赚取的才是利润。GDP增长了,山东人的收入却增长不多。
因此,如果山东将经济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定为“苏州模式”,GDP增长与居民收入不同步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苏州模式”只能是一个过渡,山东经济还需要向“后苏州模式”前进。
山东高层也没有将苏州模式看作最终目标。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认为,加工贸易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外商看重的只是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山东应该坚定不移地走有山东特色的大企业集团发展道路。
这个打算能否如愿以偿,关键还要看本土民营经济能否真正形成势力。一方面,现在充当山东民营投资中坚力量的是外来民营资本,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观,山东的大企业、大名牌战略可能遭遇“外来口音”的尴尬。另外,本土民营经济欠发达又将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将直接限制山东消费市场的活力,使山东经济难以步入良性循环,最终影响山东经济的后劲。
为了使山东模式不止步于“苏州模式”,山东经济的第二个亮点,即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