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域试种“海底藻林”首批10株墨西哥巨藻种苗顺利投放
本报讯10株产自墨西哥、单株藻体能长到100米的巨藻种苗,近日被我市科研人员顺利投放到崂山区附近的栲栳岛海区。待试种成功后,它们还将被移至大公岛海域,用于建立一个面积约5000亩的人工鱼
礁群。
由中科院海洋所王广策研究员等与海洋渔业部门共同组织的“海底藻林”项目,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海洋所原所长曾呈奎院士生前一直倡导的“海洋水产农牧化”理论的延续。王广策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近海投放人工礁体,再种上巨藻,就能吸引各种鱼类前来“建巢”。巨藻除了能为鱼类提供“窝巢”,还具有“生态森林”的作用,因为其表面会附着大量的海洋生物,每到繁殖季节这些生物可以排出相当于体重10%的卵,而这些卵又是浮游幼体、稚鱼最好的高蛋白饵料。一个人工建成的鱼礁群,堪称一个小小的“海洋生态圈”。有人粗略计算,每立方米的人工鱼礁约可增产10公斤海水鱼。
首次在我市试种的巨藻,原产于中北美海域,生长速度极快,高峰期每天能长半米,因而特别适合作为人工鱼礁的“配套藻林”来改善近海生态环境。同时,巨藻又属褐藻类植物,是化工、能源、医药等的重要原料,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人工鱼礁群和“海底藻林”建成后,不仅能够极大改善近海生态环境,而且将会成为集旅游观光、渔业、海洋科普及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于一体的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本报记者张子倩本报通讯员邢桂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