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26日电(温闽、扈美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位于黄河三角洲深处的山东省东营市孤东仙河农场大部分土地返碱撂荒。从2000年末起,当地技术人员对1.5万亩土地实施了暗管改碱工程,在随后三年中,农场的大部分土地恢复了种植,三年共实现作物产值990万元――昔日效益很差的盐碱地一跃
成为丰产田。
黄河三角洲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大河淤积陆地。由于成陆时间短,地下潜水位高,土地极易导致盐渍化,因盐碱导致作物绝产一度成为困扰当地人民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当地群众也纷纷通过"抬土筑田,上农下渔"等方法改良土壤,提高农产。
1999年,胜利油田、东营市、荷兰荷丰公司三家联合组建了从事盐碱地改良的专业化公司――东营金川水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充分融解了土壤盐分而渗入地下的水体通过管道排走。公司自组建以来,先后实施了多个项目,均取得良好效益。其中,孤东仙河农场万亩中低产田改良项目、孤东十万亩土地开发项目、河口万亩盐碱地开发项目、垦利六干渠绿化改碱工程等四个项目,经改造后土地在2至3年内经济效益大增。据用户提供的证明材料显示,2003年度计实现产值400余万元,2004年度计实现产值近1900万元――暗管排碱创造了盐碱地上作物产值飞速增长的奇迹。
编辑:林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