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论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将“诚信友爱”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友爱,人人有责。笔者联系从事慈善工作的实践,深切感到实
现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做到善以待人,善以待社会,营造浓郁的慈善氛围和融洽的人际环境。 善以待人,首先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坚定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用善良的心态正确理解别人的善意,用善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积极的方面对待别人的行为和动机,给予充分的善意肯定。善解人意,以善待人,在营造和谐氛围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一些习惯于以另类心理去揣测别人的人。他们经常钻到“牛角尖”里而不能自拔,常常曲解别人的好意,误解别人的善行,更谈不上善待别人了。因此,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意识并伴之相应的行动,则是检验社会成员道德素养、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检验一个管理者胸怀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善以待人,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思想深处唤起尊重别人的意识。我国有古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明确地告诉我们:凡事多为别人着想,不要做那些别人做的令自己感到讨厌的事,更不要把自己为难的事强加给别人。真诚才能换得真心。生活中处事做人,要经常想一想:“假若我是对方,我会怎么办?”其实,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你采取善良宽容的态度,生活环境就会是宽松和睦的;你采取悲观的态度,生活则是悲伤难过的。常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之心,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社会,他人也会为你着想,原本内容丰富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提高人生的境界和生命的质量。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也会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善以待人,说起来容易,但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坐而论道千遍,不如实际一干。只要人人都能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关心他人为快乐,各尽所能,自觉地奉献出一份爱心,营造浓郁的慈善氛围,就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学会用善良之心善待别人,早日成为善良的人。即使别人有过错或失误,也要通过自己的慈心善行将其往善处引导。长此下去,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弘扬,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切实提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今天,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用慈善行动在被救助人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日后就一定会长成茂盛的慈善之林。从而,整个社会就容易向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成为人类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