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克巴掌大的数字纱布价值140多元,居然比黄金还贵;一支不起眼的走珠笔竟然“浑身是宝”,含有三四项专利;压路机经过振动、液压传动技术“武装”后,首批14台成功出口中东……这些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记者近日在开发区采访时亲眼目睹的“新鲜事”。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一批靠科技起家、以专利见长的中小科技企业正在开发区茁壮生长。区科技局给出一组数字:近三年来全区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1.2亿元,用于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其中80%的项目申报了国家专利。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专利成果产业化,在开发区企业中间已蔚成风气。
在青岛颐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这种问世不久的“神奇纱布”,它以天然纤维和化学药物为原料,经高新技术处理精制而成,具有快速止血、广谱杀菌、可溶可吸收等特点,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医疗止血技术的一次“革命”。总经理张博介绍说,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历时五年研发成功,6月份经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已申报国家专利,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去年被科技部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并入选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都知道用专利保护辛苦得来的成果,但有了专利不转化,不尽快推向市场,一切等于零。”18年磨一剑,靠“白雪文具”捧回“中国驰名商标”的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负责人,真切地尝到了专利产业化的甜头。去年,公司技术中心正式晋升为省级,被评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我们拥有近40项国家专利,去年公司销售收入一半来自专利成果转化!”最近,他们自主研发了国内最先进的双色模具,无苯环保修正液等一批新产品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民营企业科瑞特集团,专利技术同样发挥出巨大威力。总工程师万汉池告诉记者,过去压路机多为机械传动式,而新一代压路机则大量使用液压传动技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一台10吨新式机器相当于老式35吨机器产生的作用力。由他领衔的开发小组仅用了80天时间便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液压振动式压路机”,首批14台出口中东。
以专利为特色的科技企业群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科技自主创新。今年1至8月,全区共申请专利212件,授权126件,专利申请累计已超过1600件。(本报记者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