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体】一个假冒记者大肆敛财数百万元的犯罪团伙在浙江丽水行骗时被当地公安机关查获,吴正有、祝万祥等四名假记者现已被警方刑事拘留(9月24日《新京报》)。一名假记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涉嫌诈骗20余起,诈骗金额高达200多万元,目前被太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9月24日《解放日报》)。
一位基层宣传部长坦言,假记者之所以能够横行,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新闻媒介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给了他们发育的土壤。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们可以利用工作之便,认识大人物,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工作”;也可以利用媒介,夸赞或者毁掉企业与个人的前程。有了这个印象,骗子自然会乘虚而入,利用人们的怕事心理进行敲诈。假记者进行“舆论监督”,正是为了聚敛钱财,获取既得利益。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多家媒体记者到场采访,而次日的报道集体“失语”的现象。假记者的市场所以越来越大,正是与记者和媒体的这类“舆论监督”越来越普遍有关。 一旦记者热衷于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媒体领导沉溺于“打招呼”,舆论监督不能超越现实功利性、谋求短期效益或眼前利益,媒体就难以担当“守望者”的角色。较之假记者的“游击战”,媒体的集体“失语”或媒体权力的货币化更可怕。 若真记者中没有“吃拿卡要”的现象存在,新闻媒体坚守自己的舆论监督的防线,假记者就无缝可钻,被批评者也无话可说。刘义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