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
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在《大长今》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太医院品阶的变化如下: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