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汽车“三包”,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透露,备受人们关注的汽车“三包”规定有望年内出台,目前正进入第三稿修改阶段,最终将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和交通部联合通过。
尽管在过去的3年里,类似“‘三包’即将出台”的传言频频出现,但几乎每
次都是只打雷不下雨,到目前为止,“三包”政策仍然在艰难酝酿中。即便如此,这数不清第几次的“楼板响”,还是引来了消费者的热切期待。
消费者:“任人宰割的小羔羊”
不久前,“奥克斯退市”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其善后方案引起了广泛质疑。奥克斯公司宣布,“只负责维修费,不负责三包件的索赔费和旧件回收”,这就意味着,奥克斯车主在2年或5万公里“三包”期内,零部件坏了,也不能享受“包换”的权利。
因为“三包”规定迟迟不能出台,奥克斯消费者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此,有人把没有“三包”保障的汽车消费者比作“任人宰割的小羔羊”,的确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哑巴吃黄连”,不仅仅是奥克斯车主们。近日,一名消费者到报社状告某合资企业,据悉,他在一家4S店买了该企业一辆颇为畅销的车型,一个月不到,车的发动机出现问题,他拿着购车发票到该店要求换车,却被拒绝,多次交涉无果。
相比之下,沈阳某报社的王先生则幸运多了。某日,他发现爱车大切诺基的尾灯不亮了。到4S店一问,维修费用高达1300多元,对爱车颇有了解的王先生,在一家超市买了个灯泡换上,还真“登对”。花费了不到30元修好尾灯,而4S店所说的“整个尾灯都需要更换”,原来不过是个赚钱的谎言。
不过,像王先生这样懂车又勤于自己动手的人实在不多,更多的人在爱车“闹情绪”时,只能乖乖将其送到维修店,承受天价维修费用的盘剥。因此,也有媒体将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比作“唐僧”,从买车的那一刻起,前面就有“九九八十一难”等着他。
“三包”能否平衡各方利益?
“‘三包’难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各方的权、责、利,而要保证三方利益或实现这三方面的完全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业内专家称,由于“三包”涉及汽车厂家、经销商以及修理商等各方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规定”难产的重要原因。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孙波告诉记者,在新的汽车“三包”规定中,汽车的产品质量检测费用由生产者承担,改变以往“谁投诉谁举证”的做法,确保“三包”顺利实施。孙波称,汽车“三包”的宗旨,在于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家用汽车产品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
据悉,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这就意味着经销商必须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如何协调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倘若两者关系处理不好的话,“三包”就无法顺利实施。
此外,“质量问题如何鉴定”也成了争论的焦点。“三包”草案第六条规定:“因消费者未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部分”以及“发生故障后,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造成损坏的部分”,厂家可以免责。因此,责任如何鉴定,成了“三包”实施中即将遭遇的最大“瓶颈”。
另悉,“三包”草案规定,需要进行质量鉴定的,可以委托国家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或者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鉴定单位,进行质量检测或者鉴定。然而,由于这种鉴定一般手续繁琐、耗费时间长、费用高,可行性并不强。
“三包”要边实施边完善
与迟迟不能出台的燃油税一样,利益的争夺,在“三包”实施之前就变得赤裸裸。人们沉浸在“各方利益如何平衡”、“‘三包’面临几大考验”的争论不休之中。
如此,“三包”规定迟迟难以出台,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这些声言“对消费者负责”的专家们忽略的事情是,对历时3年、修改8次的“三包”规定来说,在实施中完善其实远比未雨绸缪的犹豫不决来得有效。
事实上,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大都没有具体的汽车“三包”规定,主要依靠厂家的保修期保障产品的质量。在国外,汽车厂商的自律意识、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汽车消费环境的成熟程度,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汽车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都远远高于我国。
“三包”是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汽车消费还未成熟的一种表现。如今已经苦等了3年的消费者,对于吵吵嚷嚷的“细枝末节”,还只能“望梅止渴”般地等待,却不知关系切身利益的“三包”何时才能付诸实施。
我们不奢望“三包”规定能如何完善,只希望“三包”规定能尽快出台,希望尽快出台的“三包”规定能为消费者说句公道话,能在中国汽车消费环境和相关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让消费者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小羔羊”,这就够了。
(记者 黄少华)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