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信领导人周厚健看来,科龙就是块宝,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
[震源] “海信+科龙”出人意料
2005年9月9日,海信集团与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广东科龙
电器大股东顾雏军签订协议,出资9亿元购买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消息一出,媒体哗然。9月16日晚,从科龙传来消息,海信集团总裁兼海信电器董事长于淑珉全面主持科龙工作,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被正式任命为科龙总裁。
[震前] 海信志在必得
早在4月5日科龙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后,科龙的资产处置就引起了国内外十多家企业的极大兴趣,有十几家境内外公司纷纷表示意欲收购科龙,其中包括诚通、长虹、海信、美的、东菱凯奇等国内公司和美国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境外机构。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消息,顾雏军等人及其实际控制的“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涉嫌侵占科龙电器利益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6月,海信集团就开始与格林柯尔高层接触,其董事长周厚健曾率六位高管考察科龙,表示愿以9亿现金购买顾雏军在科龙的全部股权。顾雏军在7月29日被刑拘后,海信仍表现出极大的收购兴趣,并表示9亿的出资额不会改变。9月2日,佛山市公安局对公司前董事长顾雏军等科龙7位高管正式执行逮捕。
终于在9月9日,被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使海信最终在众多角逐者中成功购得科龙。格林柯尔公司一位高管10日对外透露,海信集团已经与广东科龙电器大股东顾雏军签订协议,出资9亿购买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
早在去年12月海信集团3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三点遗憾:一是海信集团的规模不够大,2000年错过了数字电视的机会、2001年错过了空调的时机;二是海信的资本运作不够好;三是海信的海外市场拓展不力。为此,周厚健指出,2005年,海信将在白电领域通过资本并购来扩大规模。
海信集团新闻办人士表示:“等青岛市国资委和商务部批准之后,一旦股权变更上的法律手续进行完毕,海信空调就会派大量经营管理人员进驻科龙电器顺德总部,尽快使科龙电器全面复工。”
[震后] 科龙是亟待开发的富矿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信在两个月内,即完成了从考察到签订9亿元收购协议的复杂过程,如此草率,简直是疯了!
而在海信领导人周厚健看来,科龙是个宝,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对海信来说,科龙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其中海信和科龙产业的互补性是海信下决心并购科龙的最重要原因。
海信集团作为家电业的巨头之一,电视机是海信的起家之本。虽然整体实力不弱,但在每一个单项上,始终没有在国内领先。眼下的家电产业竞争格局之残酷之惨烈,越来越容不得一家大企业仅仅靠一两项特色产品生存与发展。拼技术,国内家电企业与国际大公司距离甚远。因此,拼价格、拼成本,成了国内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成本的降低首先就要依靠规模的扩大,而这一点正是海信的心病。比如科龙冰箱2004年销售额为32.7亿元,毛利率29.17%,而海信冰箱2004年销售额5.2亿元,毛利仅为7.73%,规模效应引致的成本降低空间的确惊人。
海信集团近年来虽然一直积极发展白电业务,但目前只在青岛和浙江湖州有空调生产线。通过收购北京雪花和南京伯乐,在这两个地方有了冰箱生产线,但产能不足。而顺德家电产业链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中最完整的,上下游非常贯通。海信收购科龙后,肯定会在物流、渠道谈判、传播等方面达成平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海信将一改以往缺乏绝对拳头产品的缺陷———在冰箱产业上,一跃形成国内较大的领跑优势;在空调产业上,也将跻身第一集团行列。从而在制冷行业的控制力与议价能力方面形成较大优势。
“这几个月很重要,海信的当务之急是把科龙的生产和经营恢复起来。”科龙的一位中层干部说。据他介绍,每年9-10月间,科龙都要召开冰箱和空调的全国经销商订货会,这对企业第二年的经营业绩生死攸关。
[余震] 海信管理层进入科龙 科龙“看守内阁”解散
9月16日晚,从科龙电器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传来消息,科龙副董事长兼总裁刘从梦正式卸任,在顾雏军出事后充当“看守内阁”的科龙临时管理小组正式解散。海信集团总裁兼海信电器董事长于淑珉全面主持科龙工作,但尚无正式任命职务,预计今后将担任科龙董事长;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则被正式任命为科龙总裁。
据悉,科龙原副总裁严友松也辞去副总裁职务,而海信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石永昌、海信冰箱总经理苏玉涛、海信集团肖建林等三人均被任命为科龙副总裁。从新的人员任命来看,海信人员已全面入主科龙。
科龙此前的“看守内阁”是在顾雏军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久,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而成立的,主要成员包括刘从梦、李振华、林澜、李志成、彭玉冰、彭志光等6人,由刘从梦全面主持工作。有科龙中层员工评价说,在科龙陷入危机以后,科龙“看守内阁”为保持科龙局面的稳定功不可没,为保护科龙这个国内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竭尽了全力,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科龙的实力,为现在的重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持有科龙股票的投资者提出,科龙原管理层对证券相关工作重视不够,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存在多处重大遗漏,希望海信入主之后能够强化这一工作,树立崭新的资本市场形象,避免投资者利益受损。
《市场报》 (2005年09月19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