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军营本报通讯员刘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仲秋时节访胶南,这座年轻城市满眼是欲滴的翠绿,处处是新建的楼宇,更有大片大片的工地在激情勾画着青岛西海岸的明天。
东西互动,百姓得实惠
&nbs
p; 城市为谁建?是专往脸上贴金,搞流光溢彩的“政绩”工程,还是致力于改善城市功能,让老百姓得实惠?胶南自然选择了后者。 见证胶南沧海变迁的人们知道,东部新区建设非常之快,仿佛一夜间,滨海公路蔚蓝一线大动脉牵起了13平方公里新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但建设新城,胶南的决策者始终没有忘记旧城。
胶南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改造旧城。但当初许多人持不理解不支持态度,认为旧城改造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花钱多,形象进度慢。这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投入近亿元治理的一条城中河———小辛河。
现在好了,小辛河由一条断水河、污水河、死水河变成了清水河、景观河、长流河。不到一年时间两岸门面房每平方米就增值1000多元,同时新增加了1000多家店面。一条河带起了一条服务业走廊。
改造老城,胶南先后综合整治了9条河29条道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仅完善地下管网和改造道路就花了10亿元。
把10个亿埋入地下,人们也许看不到,但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这样认为:“城市建设不能光干面子工程,图一时喝彩,最根本的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实现和谐发展。”
胶南老城区的环境改善了,仅闲置土地就增值20多亿元,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随之涌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更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眼下,胶南的旧城改造又拉开新的帷幕:15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寓楼全面开建,20栋高层破土动工,39个城中村的卫生改厕和背街小巷治理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高点定位,规划放眼量
熟悉胶南的人都知道,这个市的行政办公中心前没有广场,而是一片绿地。这里最初的规划确是一处广场,但在动工前夕采纳首席城市规划师的意见,以一片绿地取而代之。
城市搞得大、建得好,首先在于做好规划大文章。在胶南人看来,规划是城市的第一资源,是城市的生命,必须放眼全国,放眼未来,由专家“掌权”。
由此,他们从2003年开始分离城市建设规划权,实行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首席规划师评审制度,所有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未经专家签字不予审批。
规划师权力大是因为人家有知识、有资本。胶南的城市总体规划、沿海岸线重点突破段规划、行政中心区规划等都出自国内外一些知名设计机构和专家之手。
“规划之所以称得上‘第一资源’,是因为收益预期对投资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胶南的决策者说:“想想看,你要能拿出一个美好前景,让人感到参与进来就能亲手把它变成现实,那还愁没人找上门?”
胶南在青岛市举办的一次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展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招商推介会上,一气和国内外投资商签了20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9亿元,从而验证了胶南决策者的一番话。
目前,省政府已经批准胶南的城市定位,就是建设384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蓝图已定,胶南对16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倒排工期抓推进、抓落实。水城、经贸大厦、卫生大厦、商务大厦等10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市区东部沿海一线规划的3个高层建筑集聚区也已动工,年底前还将开建30栋高层、小高层,两年内达到100栋。
按照“以港兴市”发展战略,胶南突出了董家口港22公里海岸线规划。他们把这一港口作为青岛一个新的港区来看待,目前,《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方案》已经通过青岛市专家评审,这里最终将形成拥有20万至30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综合性港区,带动西部7镇跨越式发展。
独辟蹊径,端起“金饭碗”
规划无疑是迷人的。但如此浩大工程,如此巨额资金,谁来投资?谁来建设?过去,胶南城市建设也受制于资金不足,一直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今,他们的观念变了:办多大事就筹多少钱。
靠土地批租赚钱搞建设,我们不陌生。但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增值效应?胶南的做法值得借鉴———就是剥离17亿元城市存量资产,成立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既看好国有资产不流失,又创新手段建设好城市。
做好国有资产管理文章,胶南人把它称为“花上代人的钱”。今年,胶南市经营国有资产实现收益5亿多元,但这5亿元作为城市建设资金显然不够,这就得会“用当代人的钱”。
用“当代人的钱”,就是建立开放性投融资机制,把全社会的闲散资金“拢”过来。
以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建设为例,由政府独资的临港置业公司采用市场手段,先期开发30万平方米厂房,运作成功后,政府退出市场,同时引进哈高科、青岛国际环保产业园、浦发金桥、温州创业园等投资创业主体参与开发建设,实现了由政府示范引导到引入市场主体开发的转变。
操作这一系列重大项目,不要一分政府拨款,不用一分国家贷款,就凭土地、项目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城市建设的最优化。
今年正月,海尔工业园落户胶南。胶南又首次采用BT方式建设园区,从奠基到交付使用仅用108天,被海尔高层称为“胶南模式”。现在,胶南将BT、BOT等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也都采用了这些方式。
胶南独特的城市建设思路,不但吸引了大批投资商,也引来了多家商业银行。去年,金融机构投到胶南的城建资金就达12.3亿元。当然,他们也从那里得到了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