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开幕的第四届城市学术年会现场,记者见到了何祚庥,一位满头白发的长者。应邀参加学术年会主题报告会,他的《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引起了全场听众整整80分钟的共鸣。在黄海饭店会议厅,走下讲台的何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为什么您一
直主张给科学加入人文呢? 何祚庥:刚才我做的报告,主要在阐明这一观点,就是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二者都很重要,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没了哪条也不能走路。
记:您认为,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科普应该如何创新?
何:光讲科学知识不行,你给他讲宇宙大爆炸,讲南北极,时间长了他总不会那么感兴趣,因为和他没有直接关系。我一直主张,搞科普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们关心的东西结合起来,既讲科学知识,也要讲他身边的事,最好是讲身边的科学。
记:能否举个例子呢?
何:比如前几天,国内沿海城市刮台风,大家都很关心,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卡努”有多少级。前几天美国刮了五级飓风,美国老百姓受了灾,我很想知道,台风和飓风如何区分等级,和龙卷风是不是一回事?但问了几个人,大家都说不清楚。这些是气象科学知识,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科普工作的方向。科普要以人为本,就要具体化、人性化。
记:您的报告非常精彩,本身也是一场科普。
何:我们过去研究科学和科技多,反对伪科学多,但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却比较少。再举个例子,当年我和大家站出来一直反对法轮功,反对邪教,首先是因为邪教害人,是祸国殃民的伪科学,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反对假恶丑,才能最大限度地弘扬人性,弘扬真善美。
记:您是第一次来青岛参加学术年会,有何好的建议?
何:青岛很美丽,是个适合思考的地方,我很喜欢这里。至于学术年会,我想它是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充分交流观念,碰撞思想,这本身就是进步。希望年会组织者把好的建议和意见整理出来,交给城市决策者,以将年会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人物简介:何祚庥,我国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近年来在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报记者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