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千
在山东西南部,孔子、孟子的故里,一个以济宁、兖州、曲阜、邹城都市区为核心,枣庄、菏泽为区域性中心的大都市圈正在崛起。
构建济宁都市圈
培育经济增长极
翻开济宁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一条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为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城带来了商贸的繁荣。“江北小苏州”的美誉,鲁西南重镇的风光,至今成为济宁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化都市,是济宁乃至鲁西南人的追求和梦想,也是鲁西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
据专家介绍,在鲁西南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一直缺乏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目前累计已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济宁,为济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山东省六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济宁在鲁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愈来愈足,2004年GDP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在区域位置、资源交通、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也必然带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变革。山东省确定的“一群三圈”即半岛都市群、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宁都市圈总体框架,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三个城市的济宁都市圈中确立了济宁市做为鲁南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核心地位,对济宁都市区未来的发展和对整个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寄予厚望。在新的形势面前,济宁的总体规划以超前的思维,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整合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资源,发挥区域合作的规模效应,同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的布局与发展。
四大板块支撑
两大亮点牵动
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相互协调。以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大板块为支撑,以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两大亮点为牵动,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布局四个“一体化”,形成组群结构布局的大城市框架,建立中心突破、轴线辐射、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城市新格局,使济宁区域形成不同等级、不同职能、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城镇体系。把济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充满活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环境优美,适宜人居;文化浓郁,富有魅力的城市,真正担当起带动鲁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据市规划部门介绍,制订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研究和制定城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区域发展,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对本区域的影响,从山东省、都市圈、济宁—曲阜都市区的角度,充分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合理确定济宁市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区域内其它城市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济宁特色;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人口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创造一个与自然有机协调的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四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充分利用优越的河湖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湿地;五是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其实施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设过程,要求其既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对城市建设要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城市的现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各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保方案可操作性。
三个层次互补
两条主线结合
济宁都市圈分三个层次、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即济宁市域、济宁—曲阜都市区、济宁市区。济宁市域包括市中区、任城区、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泗水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798.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638万人。这一区域的研究重点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城镇体系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济宁—曲阜都市区包括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的组织、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四个一体化建设。济宁市区即济宁市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用地118.07平方公里,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地区。两条主线为发展与引导线、控制与保护线。都市区发展定位——中国儒学文化城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鲁西南地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复合中心城市。
都市区发展战略为“优势互补,职能各异,相向发展,一体化建设”。即原四个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突出主导职能,按照组织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目标,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带动鲁西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复合中心实施行政中心东移,各城市间相向发展,首先取得空间布局一体化。
组建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复合中心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四个城市的一体化建设。山东南部应该有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没有在这里成长出一个足够大的城市的原因在于导致大城市发展的一些要素或优势在这里被分散在附近几个点上,而没有集中在其中某一个城市。单凭济宁的中心位置,兖州的交通枢纽,邹城的煤炭,曲阜的文化旅游都不足以单独形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大城市。但是如果有一种机制把这些近在咫尺的优势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城市发展力量。而都市区组织管理一体化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协调机制,使四个城市的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区域中心城市。
都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成立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及公交同城化,形成供电系统一体化,实现金融同城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建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同城化,建立大都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区大型社会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煤炭塌陷区和都市区内河流水系及绿色系统,共同治理区内水污染,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收集、转运点,实现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统一规划都市区核心区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
都市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四城市间的横向经济网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收益,从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建设成为能够带动鲁南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一是建立起四城市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资源利益。二是建立起四城市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商品流通市场和服务市场,提高第三产业经济地位,以增强经济活力。三是建立起四城市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系统,形成内部的经济联系和经济网络,以增强四城市经济的整体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增强企业活力,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以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出现的外部冲击。五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变自然资源依赖型技术、人才为信息主导型,以利于加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市场竞争。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横向联合
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总目标是,至2020年形成以济宁—曲阜都市区为核心,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为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承东联西、融南汇北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发展中坚持优势性原则,全市简略布局打破行政界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自然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大型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坚持国际化原则,进一步对外经济交流,加快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生态敏感区,制定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发展绿色制造业,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控制投资空间导向,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财政杠杆调节,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减轻负担、增加投资;消除市场壁垒,促进人口和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
走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打造产品名牌、产业名牌和地方形象名牌。实施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资源,为外出务工者提供法律保护等业务,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
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改善发展环境。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产业。吸引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避免低效益和重污染项目的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促进同类或互补产业的空间集聚。
抓住发展机遇
带动经济增长
济宁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东部是技术先进、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西部是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基础不够发达的内陆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引进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又便于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其它资源,是联系沿海和内陆、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枢纽。丰富的煤、电、水等能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更是济宁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振兴西部战略上确立济宁市为鲁南区域战略增长极地位,国家重点项目“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等,为济宁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4年累计已有14家世界经济500强企业进入该市。2004年,全市GDP首次突破1千亿大关,达到1102亿元,增长17%;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三产比例由上年的14.4:49:36.6调整为13.8:51.6:34.6;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4.06亿元。这些都为济宁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