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是山东省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代表着山东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山东省的新材料产业还有多少尚未触及的新空间,最佳切入点在哪里?在9月6日开幕的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及“院士淄博科技行”中,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24名院士及73位国内顶尖级新材料专家,纷纷建言献策,许多看法让人耳目
一新、思路洞开。
应全力追踪最新科研动向
玉米秸秆能造衣服吗?不少人听到这个问题会以为是天方夜谭,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却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蒋士成院士在题为《纤维新材料聚乳酸PLA》的讲座中认为,现在大家一提新材料,马上就想到化工、建陶等产业和产品。其实新材料的领域非常广阔,甚至有相当大的领域目前国内的企业听都没听过。比如现在能源非常紧张,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品价格高涨。聚乳酸是一种可以加工各种纤维制品的原料,在成本、性能等方面完全可以与以石油为原料的各种产品进行竞争。而它的原料是粮食和玉米秸秆,用其可以制成纤维,制作服装、杯子、包装材料等,并且降解性能非常好,这些材料埋在地下几个月就可以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项真正低成本、低耗能又不会产生污染的洁净产业。作为一项新技术,目前只有美国的CD公司能达到工业化生产。蒋士成院士认为,山东特别是淄博的化纤工业有一定基础,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同有兴趣的企业进行合作。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建春教授认为,山东的新材料要想有大的跨越,一定要打破封闭思维,全力关注和追踪国内外的最新科研动向和成果。
科研院所和企业往往隔着一条鸿沟
“只有让企业家跟专家面对面交流,才能让高新技术尽快转化,让企业有更多发展机会,而这需要形成一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链,这条链的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企业,而中间的纽带则是政府。”谈起如何加快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精细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这样说。
杨院士说,现在包括“两院”在内的科研院所手中并不缺技术和成果,这些项目都是用国家的科研经费研制出来的,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钱,他们只需拿出一点创新的精神,花费一点实验费,就可以实现自己产品和整个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比花费大量金钱引进国外的二流技术前景好得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两者之间往往隔着一条很深的鸿沟。所以由政府出面牵线搭桥就显得至关重要。
据介绍,淄博连续举办了四届的新材料论坛就是这样联系专家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说,山东发展新材料产业,完全可以借鉴推广这一模式。
废弃物也可变成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涉及化工、高分子、治金、建材等诸多领域,许多人担心发展这一产业难免会带来新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院士、专家们以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切入点选对了,不仅不会重陷这样的误区,而且还完全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9月5日,由杨锦宗院士担当主任,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的“绿色染整化学品及工艺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在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期间,杨院士介绍说,这一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几乎100%的染料全部渗透到纺织品纤维中,从而使染料不会排放到水中,污染环境。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一些纺织大户摆脱过去那种低效益、高污染的发展困境。
淄博作为老工业基地,许多企业资源消耗大,废物堆积多,山东铝业公司就有一堆放了近50年、高70多米、占地50多万平方米的赤泥堆。这些废物不仅占地,而且还形成了新的污染,如何处理让当地非常头疼。2003年,杨家宽博士与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利用赤泥与其他工艺废渣制备免烧砖以及道路材料的资源化项目,准备在5年内将其消化掉。目前,这一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在淄川区修建了一条4公里长的赤泥路。据杨博士介绍,这是全国第一条用铝厂废料赤泥修的路,经过今年夏天大雨的考验,路面依然很好,已经达到了一级路的标准。下一步如果推广顺利,几年内消灭困扰山铝几十年的赤泥山不成问题。
化工企业污染重似乎是老百姓的共识,但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院士认为,只要企业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广泛采用新材料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在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记者 贠瑞虎 杜辉升)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