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有一节的剧情是:早餐剩下一碗豆浆,马大姐用“粒粒皆辛苦”劝女儿喝掉,女儿却搬出诸种经济学理论,指出豆浆一经买卖就成为商品,是倒是喝都与种豆子的农民伯伯再无关系,言之凿凿,倒让马大姐理屈词穷。 还是电视剧:一个小康家庭的老人,见家中
的垃圾袋才装了一半就扔掉,数落主妇不会持家、不懂环保。这个连垃圾袋也当宝贝的老人在剧中形象正面。这是韩剧中的情节。 两个细节相映成趣:韩国人均GDP比我国要高,但老辈人勤俭持家的理念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还是主流,不少年轻人也很认可这些观念;我们的情况却是“马大姐”丧失了话语权,不得不自省是不是思想老旧与时代脱节?
今天的中国似乎正成为世界奢侈品开拓市场的风水宝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一步到位买车买房或者做“月光族”、“负翁”。伴随着巨大的物质诱惑,消费主义的理念让从短缺中走出来的一些人在享受甚至放纵物欲时理直气壮。
敢花钱有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的因素,但透支也意味着幸福生活的风险系数在加大,尤其是当一些宝贵的资源随着新的生活方式被无谓消耗的时候。
很多西方国家早已开始反思消费主义。道德对商品经济社会的约束力在20世纪70年代后也越来越为经济学家所重视。更多的人意识到,在任何一个社会,节俭都应是值得尊崇的美德。
穿着“工业革命”这双“红舞鞋”的人类,在享受种种便宜舒适的同时,也在150多年的时间里消耗掉地球40亿年的大部分储存。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煤炭分别只可供应67年、164年。
一边是发展这个硬道理;一边是资源有限这个同样硬的道理。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认并接受资源的掣肘并不愉快。但当资源的短缺不时以油荒、电荒、水荒之类的面孔浮现时,我们就像既热爱驰骋又不堪半夜排队买油的驾驶者,希望能在发展和资源有限的两难之间找出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就存在于马大姐对一碗豆浆珍视的目光中,存在于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中。在节约一碗豆浆的同时,也许也为子孙后代甚至是我们自己,节约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鞠青《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