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当从娃娃抓起 周末
在新学期到来之际,留意各大商场的文具柜台,“新奇特”成为文具市场的主流,吸引着孩子们艳羡的目光,但近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书包、近千元的电子辞典等,其令人咋舌的价格却让家长们左右为难。
&nb
sp;本来,文具的实用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具却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种玩具,成为校园内中小学生们追逐时尚、相互攀比的一个筹码,而且档次越高,文具的实用价值就相对越低,有的直接变成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开学之初,有的孩子仅购买文具就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其中可利用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呢? 文具之所以会变成“玩具”,一是商家社会责任的缺失。有的商家感觉“儿童的钱最好赚”,便盯着家长的钱包,在学生文具用品上做开了文章,花样不断翻新,造型越来越新颖,娱乐性逐步替代实用性,让孩子们难以抗拒诱惑,助长了校园高消费。二是家长们的迁就和忍让。“再穷不能穷孩子”。有不少家长认为,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宁肯钱遭罪,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对孩子的消费要求往往尽可能地予以满足,一旦孩子提出买文具等与学习有关的需求,即便数目不菲,也会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愿望。有的家长虽然觉得那些“豪华”文具用处不大,但禁不住孩子一哭二闹三缠,只能忍痛掏腰包。家长的一味迎合,孩子会错误地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高消费、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
诚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改善了,适当提高一下孩子们的消费水平也无可厚非。但是,这应该有个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管怎样富裕,都不能“因富而娇”,不管什么时候,勤俭节约的“老传统”不能丢。考证史籍,谆谆告诫要勤俭不要奢侈的言行不胜枚举,且都十分深刻,令人深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留给后人的警句。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代学者朱光潜也说,“有钱难买幼时贫。”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亘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让一代又一代人在小小年纪就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当前,我们正在致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这不仅仅是要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倡导节俭精神,真正让节俭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自觉行为。弘扬俭朴的传统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孩子们抓起,家长在孩子的消费上,应该“吝啬”、“小气”,甚至是锱铢必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制止他们不合理的消费需求,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不要让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成为大手大脚、享乐主义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