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学智本报通讯员李晓军于少军
日前,莱西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透过鲜花、掌声,我们看到了莱西市难能可贵的文明城市创建实践: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群众受益为根本动力,把文明城市创建
办成了一项群众满意工程和民心工程,莱西70多万人民不仅成了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选准切入点,让“虚”的“实”起来
每当夜幕降临,遍布莱西市乡村的农民文化大院便会热闹起来。通过文化大院这一阵地,莱西市把丰盛的文化“佳肴”变成了人们可口的“精神食粮”。
在文化大院建设活动中,莱西市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经济发达的村庄,他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设施;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庄,则利用现有资源,花小钱、办大事,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大院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各镇村环境整齐干净,摊点和市场红火有序,封建迷信、打卦算命、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丑恶现象被崇尚科学、新事新办所取代。
莱西还建起了月湖广场、人民广场等16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5个镇办文化(中心)站和246个标准较高的村民文化大院;在城区公共场所安装各类健身器材100余件;先后组织了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比赛、“月湖文化艺术节”和大型节庆文化活动120多场次,举办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健身表演23场次,保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设立了见义勇为基金,涌现出了高代茂等一大批见义勇为先进典型;建立了志愿者组织和扶贫帮困机构,改建了6个镇办的中心敬老院,新建了莱西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明确“一把手”负责制,莱西对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制定了长远规划,并坚持“四同时”:在提出经济目标的同时,提出文明创建目标;在部署经济任务的同时,部署文明创建任务;在检查经济工作完成情况的同时,检查文明创建的发展情况;在总结经济工作的同时,总结文明创建工作。该市还构筑起由市文明委牵头,各镇(街道)、部门共同参与,直达村民小组、居委会的工作网络,确保文明创建的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城乡基层和千家万户。
把握根本点,让“软”的“硬”起来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暗里办为明里办”。这是莱西实施的拉近党群距离,树起党和政府形象的为民服务代理制。去年12月,莱西的经验被中宣部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国重要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在此基础上,莱西市进一步整合市、镇、村三级服务资源,构建起大服务代理格局,做到为民服务向生产、科技、流通领域和社区“四个延伸”,不断开创为民服务新领域。今年1—7月,他们共为群众办事2万多件,涉及审批手续、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各个方面,群众满意率达到99.8%。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根本。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成因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如何排查调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莱西市总结农村中各种群众评议、议事组织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莱西市村民道德评议会章程》,在农村成立了村民道德评议会。评议会由村民公推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担任会长。
河头店镇桑行村个别农户为了多种点庄稼,侵占乡间道,造成交通不便,村民反响很大。村民道德评议会得悉后,马上组织成员到乡间地头实地察看、评议,逐一在道德评议台上曝光。小评议,大作用;小曝光,大轰动。当年夏种期间,侵占乡间道的农户都自觉让出了多占的耕地,还对道路进行了整修,使一场一触即发的纠纷化解于无形。
如今在莱西,861个村几乎村村都建立了道德评议会,已推荐、聘请义务评议员6000多名。
强化着力点,让“弱”的“强”起来
低矮破旧的民居被新型住宅小区取代,利客来、利群等商贸流通企业纷纷抢滩莱西;月湖广场、月湖公园、梅花山生态园和谐地镶嵌在城中……来莱西的人都感到:这里的市容变靓了。
近年来,莱西市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青岛地区县级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可处理污水4万吨;投资3600万元建设了南部工业园第二污水处理厂;城区和工业园内采用雨污分流体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以上;建成了大青山省级森林公园、梅花山生态园和湖滨、大沽河两个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48%,先后荣获“山东省一控双达标先进单位”、“山东省环保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去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检查验收。全市累计投资12亿元,加大了旧城改造、北部新区建设和城区绿化美化力度,新建了月湖广场、人民广场和行政办公中心,对城区所有公共场所进行了全面绿化改造,城区绿化面积达到了519.8公顷。
“为群众着想、帮群众办事、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莱西市关注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依靠群众监督,终于将创建活动办成了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