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善意批评很珍贵 ———解读《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中国的批评和提醒
新闻分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8日在全球同步发布了《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报告赞扬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历史上人类发展的最快进步,指出了中国减贫方面取得的巨
大成果及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报告强调,如果不算上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实际上倒退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人类发展指数”的全球排名从1990年的第105位升至2005年的第85位,15年里排名跃进了20位。 记者注意到,报告对中国在部分领域保障人权方面作了客观、积极的评价,对改善中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显然,这种评价非常正面。
与此同时,报告对中国和印度等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新兴强国”给予了批评和提醒。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是将其令人瞩目的收入增长转化为非收入方面的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报告建议中国和印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特别是他们的相邻小国。报告指出,越南和孟加拉国在减少婴儿死亡率方面比印度和中国都表现得更出色。应当说,报告对于中国婴儿死亡率方面提出的批评还是相当中肯的。
记者认为,国际社会的关注更有助于推动中国改革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努力实现人们在健康方面所享有的平等权利。
报告还谈到了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报告说,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而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的话,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欧洲的葡萄牙相当。
当然,报告对中国的某些方面作出的批评过于武断。比如,报告说,“虽然中国在发展方面取得了进步和发展,但这些进步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
记者认为,这个论断显然没有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与报告本身自相矛盾。因为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减贫方面作出的巨大成就和贡献,这不仅意味着数千万中国人摆脱贫困,而且直接导致全球贫困人口比例的下降。而中国实现大幅度“减贫”正是受益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怎么能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呢?
尽管这份报告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对中国的批评不完全正确,个别提法和观点甚至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必须承认,这些批评和提醒总体上看是充满善意的,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某些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或不恰当的,但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的一种希望和鞭策。
如今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开放。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愿意、更善于聆听来自各个方面的善意批评,来自国际社会的善意批评尤为珍贵。
新华社记者周方(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