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定期“惨淡”
9月3日,省血液中心采血车驶入山东交通学院,这是自暑期以来,省城首家组织师生无偿献血的高校。33600毫升鲜血有力地缓解了临床用血的紧张,也预示着一段时间以来省城临床用血的紧张状况开始慢慢得到解决。
在过去两个月中,省城无偿献血走过了一个相对“惨
淡”的季节——血库库存量多次在800个单位(每单位为200毫升)的警戒线上下跳动,最紧张时,每天库存血量只有约500个单位。另一方面,街头采血车高挂“临床急缺××型血”启事。这是近几年来,每年炎夏和寒冬都会出现的又一次采血“淡季”。
为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血液工作者只好加班加点。今年暑期,省血液中心4辆采血车每天都在晚上10点半左右下班,还通过增设采血点等方式提高采血量。而面对紧急用血,血液工作者只好自己挽起袖子。据统计,在省血液中心150多名工作人员中,仅达到“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4000毫升以上)条件的就有20多人,其中获得金奖(献血8000毫升)的就有3个(每人献血量均在1万毫升以上)。面对急需鲜血的手术,血液工作者常常在凌晨、深夜从家中赶来,成了的的确确的“活血库”。
供求矛盾加剧
据了解,近年来省城每年的采血“淡季”出现在6月底至9月初、11月至来年1月份,前者适逢省城大专院校暑假,后者则是春节前后。
尽管就全年来看,校园采血量仅占全部采血量的30%,街头采血已达到70%左右,但街头采血中大学生仍占将近一半,因此每年寒暑假,街头采血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仅今年暑期期间,就接连出现子弟兵、企事业单位职工集中献血“救场”的情景。
而入夏以来,省城临床用血却居高不下。一些大型肝脏移植手术陆续在几家大医院进行,去年每天用血量在200个单位左右,今年则达到前所未有的400至500个单位,这使得同期用血量较去年增加了30%以上,供血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据分析,今年大医院普遍改善医疗条件,设有空调等,使得在夏季实施手术变得简单,病人不再怕感染而把手术拖到秋冬,由此促使做手术“扎堆”现象的出现。
难题根在机制
为鼓励人们无偿献血,2000年8月25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规定了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可获得“无偿用血”的办法(详见本报9月1日报道),这无疑对鼓励献血者的爱心提供了制度保证。
但今年,我省事业单位献血取消了计划,一些单位以此为由拒绝无偿献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对献血者,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然而,法规中关于“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说法含糊,在实际操作中“走样”。
为鼓励本单位员工献血,多数单位往往给予献血员工数百元的补助,个别效益好的单位甚至一次就补助上千元、休假半个月。尽管出发点不错,却对员工心理产生了影响———有的员工为了避嫌(担心给人留下献血换钱的印象)干脆不献,有的则为了补贴献血。无形中,也似乎给人以“献血确实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错误暗示。
本报记者乔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