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一天,某海防团在渤海深处组织了一场带实战背景的“红”、“蓝”军网上模拟对抗演练。演练突出现代化作战手段的运用,你攻我防,异常激烈。正当“红军”指挥员抓住有利时机,命令部队发起最后冲锋,全歼“蓝军”之际,指挥网却突然发生故障,计算机运行异常缓慢,并提示系统资源严重不足,随后系统“死机”。
战机稍纵即逝,由于与部队失去联络多时,命令无法下达,最终使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给了“蓝军”得以喘息反攻的时间,“红军”最终宣告失败。一机之死,全盘皆输。
“隐形杀手”就在身边
原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红军”官兵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的。由于现代军队中各种信息设备大多联网形成庞大的信息系统,特别是C4I系统的建立,雷达、通信等武器装备中也大量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所以,网络中一旦有一台计算机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极有可能通过网络感染到网内的所有计算机。当指挥网络运行时,潜伏的病毒如果发作,就可能使整个系统或者部分系统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完全瘫痪,导致作战行动的失败。上述网上模拟演练中“红军”的遇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前,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信息武器,其构成简单,主要是程序造价低,费用不足一般信息武器的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并且可以使用无线、有线及其它方式投放。
由于目前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设备所安装和使用的微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板、高密度存储信息介质及通用软件程序等产品,大多数是由几个发达国家生产的,所以他们完全有可能把计算机病毒预先“埋伏”在这些产品中,卖给其他国家。平时病毒处于“休眠”状态,不发作致病,但却可以繁殖蔓延,使其他信息设备也感染带毒。发生战争或者非常情况时,针对敌对国的信息系统发射具有特定信号的无线电波,激活病毒,就可能使无线电信号作用范围内敌对国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武器发生意想不到的故障,陷于瘫痪。
防患未然要从小事做起
病毒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怎样才能防范病毒的入侵和危害呢?
购买信息装备时,必须严格把关。对软、硬件的购买,应该优先选用国内产品,核心秘密的处理设备应当选用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产品,必须使用进口产品时,应让有关部门进行检查、测试,以防止别有用心的单位或个人在设备上安装病毒程序或预留“后门”。
双管齐下防止病毒爆发。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提前打好“预防针”。在计算机、交换机、通信终端等各类信息系统终端植入已知病毒的“疫苗”,对病毒程序实施诱骗。安装杀毒软件,网络防火墙等工具软件,并定期升级,发现病毒及时杀除。
加强管理,克服麻痹思想。
通过严密而细致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终端操作人员和设备的管理。特别要对移动载体(软盘、移动U盘、移动硬盘)加大监管力度,使用前应先查杀病毒,防止交叉感染,使病毒无处藏身。另外,各系统要定期备份完整的数据资料,防止一旦被病毒破坏后能够及时补救。
相关链接
计算机病毒与病毒战
计算机病毒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尽管人们把它称之为“病毒”,但实质上它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些传染疾病的生物病毒大相径庭。计算机病毒是特殊形态的计算机程序。它一旦打入计算机内部,不仅可以改变存储数据,删改存储文件,使电脑“神经失常”,而且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与此同时,计算机病毒战已成为电子对抗的一个新领域。与传统的电子干扰手段相比,计算机病毒战有许多独到之处。前者以敌方的接收机、传感器为目标,攻击的是敌作战指挥系统的“耳目”,而后者则以敌方的计算机、处理器为目标,攻击的是敌作战指挥系统的“大脑”;前者只在特定时间内起作用,一旦电子干扰停止,电子设备可以立即恢复正常工作,后者却可以长期潜伏,并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王世忠)
(徐广峰 本报特约通讯员 梁训栋)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