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借鉴国内外高等级公路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五四三”的工程管理模式,其中“两级业主负责制”业内人士评价认为“丰富了公路建设中的项目法人制度”。
山东德州两年来完成农村公路改造9747公里,全市6394个村庄、400万农民告别了行路难,工程综合评比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
“
我们的农村公路建设主要是靠省交通厅大力支持,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靠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从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创造了‘德州模式’,”该市交通局局长孙华斌作了如此介绍。
据了解,“德州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制定执行了两套“五四三”的管理制度,即在工程组织管理上落实两级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责任终身制“五项制度”,把住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和试验“四个关口”,实行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和检测验收“三个统一”。在资金筹措管理上,采取“五管齐下”的筹资措施,市、县、乡、村对各自筹集的资金实行“四级监管”,实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的“三专管理”。两套“五四三”工程管理模式,使德州的农村公路改造工作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一条村路两级业主2003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省建制村通油路。省交通厅把"村村通"列为交通工作重点,贷款对农村公路进行补助。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抓,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市交通局勇当主力,从全省8万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总盘子里争取到13600多公里的改造指标,占全省总里程的六分之一强,列17市之首。
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分散,点多线长面广,把这项工作组织好、管理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学,对全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个难课题。德州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五四三”的工程管理模式。“两级业主负责制”就是由市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市级业主,负责省补资金、市政府“以奖代补”资金的落实和发放;县(市、区)领导小组作为县级业主,负责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和落实,支付全部工程造价中除省补资金以外的一块资金。签合同时,两级业主的法人代表共同作为甲方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终身责任全民监督工程质量关系到农村公路改造的成败,德州“五四三”的工程管理模式,为工程质量加上了层层保险,特别是“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全面推行,成为有效控制质量的“杀手锏’。“质量责任终身制”就是按照分层管理、逐级负责、奖罚分明的原则,对每项工程具体划分了管理、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相关人员的责任,层层签订质量责任状,所有责任状登记造册存档,出了问题按此问责。
有了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为了将各项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在实行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德州市农改办又成立了两个质量检查组,天天携带先进仪器巡回抽检,发现问题,当场处理。各县市区也加大工作力度,如陵县农改办每个月都对各施工点的路基、灰土、油层等各道工序数据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仅2004年就进行了十多次全面普查。德州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经受住了省交通厅的历次抽检,成为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多渠“蓄水”严控“闸门”
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为既能满足工程需要,又不增加农民负担,德州实施了市县财政列支一部分、加大交通规费征收力度收上一部分、用好农村政策解决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筹集一部分、协调金融部分贷上一部分,这一"五管齐下"的筹资措施,破解了资金难题。齐河县交通局发动群众集资160万元,购置先进施工设备,建起了大型沥青拌和站,为工程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资金多渠“蓄水”、来源不一,管理稍有疏忽,小问题就会造成大影响。工程开工伊始,德州就全面健全各项制度,把严资金管理的“闸门”,对资金划拨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按项目设立专户,实行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一通百通效益凸显“村村通”从根本上改善了德州公路交通环境,提升了全市路网整体水平,提高了通达深度和服务功能,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质量和效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庆云县以市场带加工,努力打造前店后厂的工业发展模式,2003年各类批发市场成交额完成97.7亿元,比"村村通"实施前的2002年增长38.4%;2004年各类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50亿元。
“村村通”打破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齐河县刘桥乡是中国特色农业办公室命名的“中国脱毒马铃薯之乡”,过去由于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外运、销售。村村通油路后,每公斤1.2元的马铃薯提高到每公斤1.6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3000元。农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种植面积一下子增长了20%。武城滕庄镇和鲁权屯镇作为玻璃钢生产专业镇,“村村通”两镇以后连为一体,聚集效应凸显,玻璃钢企业增加到26家;临邑县德平镇依靠通村公路,2004年引进超千万元企业就有3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平原县两万余名农民走进县城当上了工人或从事服务行业,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物流循环,缩短了城乡差别。(完)(杜守军)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