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如林 孙晓娜 杨学莹 李海燕
9月5日,新学年开学已5天,济南市清河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孙伟伟却一直没有来校报到。学校的老师们多方寻找,也没能与孙伟伟取得联系。此前,孙伟伟一直与在火车站卖报纸为生的养父母一起生活,去年,养父去世,生活陷入困境的孙伟伟靠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
的资助,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清河实验小学读书。
孙伟伟的遭遇,折射出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就学的共同困境——进城就学的大门敞开了,但求学之路依然艰难而漫长。
每到新学期开学,又有一些孩子的座位空了
这两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就学的外部环境条件,可以说越来越好了。济南市于2003年11月全面取消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借读费。2004年济南市教育局向社会郑重承诺,不让一个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济南失学、辍学,并划定了13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同时,拨出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13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建设,招收3695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今年新学年开学,定点学校的范围已扩大到20所。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上面提到的清河实验小学,目前在校生有650名左右,他们中至少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都会发现,又有一些孩子的座位空了。这些空着的座位,绝大多数属于孙伟伟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有的过上几个月又回来了,有的再也没有回到学校来。他们的去向,常常是老师百般查访,最终还是音讯皆无。
学校老师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一下这些孩子离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父母到别处打工,孩子跟着一起转学;孩子被送回老家或与父母一同回老家;因特殊情况如家庭成员有人生病、失业等导致失学。
600元的学杂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就读的经济基础是极其脆弱的。如临近多座家具城的清河实验小学,来这里就读的孩子,父母大多都在周边打工,月工资300—800元,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很常见。这样的收入,维持生活已是勉强,即使每个孩子每学年600元的学杂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学校的宿校长告诉记者,有的孩子上学期的学费还欠着呢。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1/4。如此脆弱的经济支撑,稍有个风吹草动,孩子的学业就可能受影响,甚至可能失学。清河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润之也是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的受助生之一。王润之的两个姐姐从清河实验小学毕业后,目前就读于明湖中学。一家人靠父母拾废品,在租住的一间小屋中勉强维持生活。今年上半年,母亲被砸伤导致锁骨骨折,到现在还不能干重活。为了省钱,王润之常常不吃午饭,他说钱不够,要和两个姐姐轮着吃。
融入学校的生活,是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抛开经济原因不谈,即便是那些有幸一直在一所学校里稳定读书的孩子,要融入学校的生活,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清河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孟鸿雁老师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后最明显的两道难题是普通话和英语。听不懂普通话,上课就会受影响;不会讲普通话,就很难与其他同学交流。而英语很多孩子基本都是空白。更有一些连拼音都不会。
而这些迫切需要补课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却几乎帮不上忙。有的家长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辅导不了,有的是太忙没时间,也有的则认为有学上就行了,管不了那么多。而且,这些孩子的家里常常连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也没有,孩子的成绩很难保证。
与在定点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比,一些就近进入非定点学校读书的孩子,还常常面临优惠政策不能落实的难题。在省直某机关家属院做保洁工作的李大姐,在姚家小区租了一间房,孩子也就近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但直到上个学期,600元的借读费也没有免去。这学年开学,虽只收了课本费,借读费要不要交还是个未知数。而有的学校,说是免了借读费,却又换了别的名目。
资金太少,需要救助的孩子太多
去年9月,中国青基会和共青团山东省委分别启动了“助学进城计划”,针对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家庭,每个孩子每学年提供600元的资助。用青基会的拨款和鲁能一年20万元的捐款,济南市去年救助了56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谈起进城助学计划,济南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贾凯利主任感慨颇多。他说,开始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希望工程工作的一个转变,从前希望工程的关注点多在农村。现在出门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子女就学的问题也越来越需要人们关注。贾凯利说他们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资金太少,而需要救助的孩子太多。助学进城计划启动一年多来,济南市收到的私人捐款仅1万多元。
据济南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济南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约67万人,他们的子女中,读小学的有1万多名。而省统计部门2004年9月曾就从事建筑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只有1/4的民工子女能在他们身边上学,近5%的孩子已辍学。
■相关链接:
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救助条件:父母或其中一人进城务工,均为农业户口;随父母进城,在流入地城市的公立或民办小学就读或已失学的小学适龄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有固定的居所,在流入地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家庭没有一年内让学生转学的计划。已失学的小学适龄儿童优先。符合上述条件的孩子可向所在县、市、区的团委申请,或与当地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