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周名江、朱明远教授 一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一位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973”项目使周名江、朱明远教授走到一起,“探索赤潮机理,减轻赤潮灾害”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和赤潮打交道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nbs
p; 记者:很多人知道赤潮,却不了解它的成因。二位共同主持的973项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首席科学家(以下简称首席):我国是赤潮多发国,1972年以来由于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十亿元以上,有些特大赤潮一次就能造成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并能影响到几千平方公里的海域。值得强调的是,从南到北赤潮的规模在不断扩大,1998至2000连续三年,渤海和东海发生了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属于国际罕见。20年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赤潮危害就有20多起,可见赤潮问题不容忽视,防治赤潮刻不容缓。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该项目的内容?
首席:这个项目的全称是“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害赤潮种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适应策略。有害赤潮生物的存在、其生理生态特点及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变化,是引发有害赤潮的内因,研究赤潮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生理特征,探明重要有害赤潮种群动态变化、生态适应和竞争策略在爆发赤潮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了解和解释赤潮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二是我国近海赤潮高发区有害赤潮与富营养化的关系。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甚至生态系统,导致近海海域严重富营养化。在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地区,赤潮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赤潮生物的种类都在快速增加。赤潮和富营养化的关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富营养化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三是我国近海赤潮高发区有害赤潮生消关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赤潮需要描述、刻画并预测赤潮生物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四是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的危害机理及防治机理。赤潮可以从多种途径产生危害,不仅危害单个的生物,而且危害生态系统。根据赤潮形成的机制和产生危害的机理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是赤潮研究的最终目的。
记者:面对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中国科学家有何作为?取得了什么成果?
首席:我们从生态学、海洋学角度研究赤潮爆发的机理,得到了一些科学发现,并由此提出东海大规模赤潮形成的一种假设。赤潮由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如微藻等大量增殖或聚集而引起,它的爆发机理至今不为人们完全了解。因为,赤潮爆发除与赤潮本身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以外,还与它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海洋环境有很大关系,不从生态学、海洋学角度出发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就不可能对赤潮的爆发机理有一个正确认识。目前,按这个思路开展的长江口附近海域特大规模赤潮爆发机理研究,又有了新的科学发现,有望在科学地阐明我国东海海域连年爆发大规模赤潮原因方面前进一大步。
记者:请展望一下未来,能够做到彻底防治吗?
首席:通过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海洋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掌握我国近海赤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了解其危害机理,阐明赤潮高发区赤潮形成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为建立“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发展全球赤潮生态学和海洋学现代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记者:据我所知,你们承担的项目是全球赤潮研究实施计划中,惟一被列入的与该计划框架相似的国家赤潮研究计划。
首席:由于赤潮危害的严重性和赤潮问题的复杂性,海洋有害赤潮研究已成为全球海洋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从目前情况看,我们提出的针对我国赤潮的研究计划重视赤潮发生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海洋学关键过程的定量研究,特别注意从赤潮生物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两方面对赤潮形成的作用机制作出解释,并对赤潮的危害和防治机理进行探讨,是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的,项目三年来的进展也说明我们的设计思路完全正确,将在全球赤潮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简介:周名江,男,1944年生,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球有害赤潮研究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环境署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第三工作组成员。
朱明远,男,1943年生,国家海洋局一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本报记者张子倩实习生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