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远的世界级公司 海尔登上“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榜首的思考本报记者樊泽顺
有一句话,张瑞敏十分推崇: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对已经进入世界品牌100强的海尔来说,这句话既代表了一种持续不懈的追求,又代
表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未来———基于世界级品牌的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而作为一种“世界级”的描述,世界著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首次进行的全球性调查似乎更为直接:海尔获中国10大“世界级品牌”榜首———调查发布时间:2005年8月29日;调查对象:中国30家著名企业;调查范围:全球70余个国家的读者———而且,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海尔均是第一名。
几乎是“不约而同”,在日前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中,海尔牌电冰箱、海尔牌洗衣机又以无可辩驳的竞争力入选,并以2/3的绝对多数,成为无可争辩的名牌冠军。
这又几乎是“预料之中”———在人们致力于寻找中国世界级公司的旅程中,海尔无疑一直处于人们视野的核心,而此次海尔登上一个国际专业评价名单的“榜首”,令人振奋但并不出奇———在海尔20余年的品牌积淀中,世界级的品牌已经是一个结果,而“做永远的世界级公司”,却是海尔并非结果意义上的坚定指向。
所以,思考海尔这个世界级品牌的内涵,比欣赏一个世界级品牌的结果要重要的多;而思考海尔“做永远的世界级公司”这一目标,当然也比一个“世界级公司”的称谓重要得多。
这种思考归结为一句话:作为中国的一个年轻却又异常响亮的民族自主品牌,作为一个已经全然跨国形态的企业集团,“中国海尔”揭示了什么?
永远的自主
像所有中国因开放而带来生长机遇的企业一样,最早的海尔当然也源于“舶来”。然而,海尔又与大多数企业不一样,她“舶来”了种子,但却耕耘在自己培植的土壤上,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从未间断的催生。
在中国家电早期传奇性的利润追逐战中,海尔以自己独特的利润处置方式———追求自主创新技术的再投入———而成为所有中国家电企业的翘楚。换言之,海尔在追求利润扩张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自主技术扩张。这是海尔这一自主品牌最令人感动和内涵最丰富的一面,也是今天的海尔之所以成为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公司的最关键支撑。
在科技研发投入普遍大大低于国际水准的中国企业环境里,海尔以其超越单纯利润的视野,实现了自己的自主成果。今天,海尔每年的自主技术投入,已经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放在海尔年营业额122亿美元的背景下,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
一个仅有20年创业历程的中国企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技术跟踪者,却要登上一个早已成熟的传统产业的绝对巅峰,扮演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领先者;一个产业积累与百年跨国集团根本无法比拟的企业,却要义无反顾地实现自己的自主技术目标———海尔的这种追求,甚至带有相当的悲壮色彩。
海尔中央研究院,一个全然跨国形态的大型研发机构。成立于1998年的这一大型科研基地,当时的投资就达到了令同行瞩目的5亿元人民币。1.2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1.6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以及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设施、超前5至10年的技术追求,使该研究院在中国家电行业富有标志性。以此为核心,海尔已形成了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和技术重组的能力,也是海尔让传统家电企业真正蜕变为高新企业的基点。
由此出发,海尔以纵横国际家电领域的战略视野,接二连三地在国内外建立了48个科研开发机构,并拥有11个国家级实验室、15个信息中心、18个设计中心。在全国技术中心评价中,海尔集团连续5年获得第一———在中国的家电行业,海尔的科研实力以及科研水平,具有绝对尖端的意义。
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一下海尔的自主技术成果:迄今已获得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获得该项奖励最多的企业;累计申请专利5469项(包括发明专利618项、海外专利251项),是申请专利最多的中国家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