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本报刊登了《信用卡诈骗花样翻新》一文,银行员工奋力擒住嫌犯徐某让人佩服,但是,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让这样的人混进了信用卡持卡人队伍?这个人如何能办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呢?
假材料骗了仨银行
信用卡资深人士说,审视这起信用卡金融诈骗案,我们固然可以说
从事信用卡诈骗的人智商较高,他们熟悉信用卡知识,如网上购物这一先进的消费方式的应用,但问题的关键是,他抓住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办理信用卡这个环节上的漏洞,这就是银行在考察持卡人时重材料而轻实地考察的漏洞!
徐某能获得至少三家银行的信用卡,他非常明白现在银行在考察信用卡申请人时,最关心的是在什么单位工作,什么职务,然后是年收入多少。因此,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政府部门的处级干部,并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假材料。凭借相同的材料,他至少办了三家不同银行的信用卡。
核实环节如虚设
关键是银行如何核实徐某的资料呢?徐某提供的一个是单位的电话,一个是个人电话,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部门负责人说,由于徐某精心准备好了“台词”,在银行打电话核实时,都轻松蒙混过关。徐某涉嫌诈骗的事实慢慢浮出水面后,银行才发现“单位电话”打不通了。
一家股份制银行在调查后透露,徐某把家庭住址随意写了一个小区抄给了银行,银行用特快专递把信用卡发给徐某时,传达室说根本没有此人,但是信上有手机号,接到手机的徐某忙不迭地说马上回家,就这样,徐某轻易拿到了信用卡,随后,银行发给徐某的对账单在这个小区传达室堆成了堆,再也无人过问,传达室的人还一直纳闷呢!
“跑马圈地”酿恶果
信用卡是银行卡系列中最先进的金融产品,可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同时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目前,我省信用卡市场上,先是工、农、中、建、招行、深发、浦发、中信等银行角逐,最近交行和民生银行也开始推广具有后发优势的信用卡,各种信用卡功能越来越先进,信用循环、免息期、一卡双币……但是十多家银行信用卡在争夺有限的市场中,都忙着“跑马圈地”。
据了解,现在多家银行都有信用卡推广任务。银行要完成发卡任务,同时还要控制风险,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群体成为各家银行抢夺的目标客户。徐某就深知银行推广信用卡心切的这一心理,假冒是某政府部门的处长,因为处级干部才可能获得5万元的透支额度。
谨防“病从口入”
为了完成信用卡发卡任务,有的银行采用了全员营销的战略。每家银行员工的发卡任务多少不等,有的是四五张,有的是十来张,甚至是几十张,而信用卡部的员工任务更重,一年有上百张甚至是几百张的发卡任务。
以往办信用卡既要单位开具收入证明,又要提供担保人,现在办张信用卡手续简单多了,甚至只须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和工作证,就可以给你办信用卡。可怕的是,对办卡人资质的考察就是走程序,个别人甚至不惜包装办卡人的真实信息,降低门槛,给恶意透支者留了空子,给银行埋下了风险隐患。
一家银行的信用卡管理部老总分析说,防止信用卡诈骗最关键的是防止“病从口入”,徐某这一案件提醒各银行一定要对申领人资质重视起来。同时,加快引进信用卡专业人才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还应与公安、银联等部门加强合作,对涉嫌恶意透支的持卡人第一时间列入黑名单,引起同业的警惕。 本报记者周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