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地方“不作为”的顽症
其实,不独学贷问题,教育部多次强调的地方乱收费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肠梗阻”现象已成顽症;也不独教育部,在今年宏观调控中,地方消极应付的情况也屡屡出现。
《瞭望东方周刊》曾率先披露,为求冷却投资热,中央去年曾先后向“十数个有令
不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悄悄派出‘调控钦差’”,确保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得到贯彻。
“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其实质是利益关系上的错位甚至是颠倒。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与行政监督、资源配置和行政立法有关。“所以,才会出现地方政府欺骗总理,而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的国务院却缺少后援监督。”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则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实质是中央进行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也是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过程。
还有专家认为,一系列事件所折射出的是政绩考核的缺漏和法治权威的缺欠。
有评论说,因为这场教育部的“隔空喊话”产生的客观效果,是澄清了究竟谁应该对国家政策不能落实承担责任,这就把地方政府置于一个不能不回答的处境,同时使社会公众和舆论在督促地方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握有了“尚方宝剑”。
“任何公然违抗中央政策要求的行为必须允许媒体曝光、公众揭发,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让地方政府增强法治意识并为其错误付出代价。”教育学家马怀德说。
王绍光说:“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突破口应该是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调整党和国家的关系、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以及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政府多年的一系列挑战,如监管问题、分配不公问题、腐败问题等。”
因此,这绝不是多几个张保庆这样的“个性部长”的问题。
对张保庆发言的不同解读
教育部下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由于贷款回报期太短,银行确实压力太大。日本的助学贷款还款期是20年。
有论者认为,中国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面,虽然有“国家”的名号,但是总的来说,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仍然过于超脱,将自己摆脱于风险之外。事实上,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只有,也只能是国家,才是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高校也很困难。虽然是公立大学,但中国公立高校经费的30%到70%是自筹,高校扩招让高校自身也不堪重负。应得到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
该专家说,在目前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应该开阔思路,放宽口子,让社会的热情和力量参与进来,使教育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现在责任在教育部、风险也在教育部,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有限责任的政府要摆清自己的位置,不要担当设置关卡的角色,更不是发号施令的长官意志,应该主要发挥服务和引导的职能。”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