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把沉寂的微山湖唱得声名远播。
微山湖水域辽阔,芦滩广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当年,铁道游击队以这里为依托,劫货车、扒铁路、炸桥梁、割电线、端
炮楼,神出鬼没打得鬼子魂飞胆丧,使铁道成为杀敌的好战场。
湖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抗战胜利过去了60年。
追寻着动人的歌谣,我们登上微山岛。
微山岛像一枚硕大的青螺,镶嵌在微山湖的怀抱里。它因殷微子葬于此而得名。岛不大,长6公里,宽3.5公里,14个村庄依山傍水。
由于该岛四面环水,到处都是茂密的芦苇荡,打起仗来,既利于进攻,又便于躲藏:鬼子不是受伏击,就是被诱歼。因而,是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也叫“抗日岛”。
在岛上,你会看见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巍然耸立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碑名是王震将军的绝笔;碑座是劈波斩浪的船;碑体则是乘风扬起的帆,正兜满历史的风雨,向着明天,讲述这里曾发生的一段段神奇而悲壮的故事……
在岛上,一些老人还会指点给你看——这儿是抓鬼子摆“鱼钩阵”的地儿;那儿是铁道游击队突围的地儿;山后边是粉碎敌人围剿的地儿……
是啊,微山岛上老去的是枯萎的草木;不老的是铁道游击队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
寻着动人的歌声,我们来到大捐村。
大捐村原来漂泊在湖上。有道是:一只“瓢叉儿”驮起一个颠沛的家,十条舢板载着一个流离的村。世世代代的生息水流里行,肆虐的恶浪随意删改着船底无根水里捞食的命运。然而,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动摇大捐村人的斗争意志。“村民几十户,抗属过大半。人人打鬼子,个个捉汉奸”,是抗日模范村。
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我严加封锁。微山湖周围二三百里都是敌占区,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
为突破日军的封锁,党开辟了一条华中、山东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微山湖的水上通道是其中重要的一段。地处东西南北必经之路的大捐村则是水上通道的落脚地,人称“水上小延安”。
194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激动的渔火在黑暗里闪烁。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在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下,来到大捐村刘钦田夫妇的船上过夜。
第二天,启程前往延安。
微山湖一带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湖头屋至今还矗立在西三万村西南的湖边上。
湖头屋是用湖草搭起的庵棚,是铁道游击队干部集中开会的“莫斯科”(谋事科)。杜季伟政委就经常住在这里指挥战斗。
湖头屋往西3米远就是湖沟子,一有情况,铁道游击队干部迅速转移到芦苇荡里。鬼子紧追,钻得进去却出不来,等于入了迷宫。1942年,恼羞成怒的鬼子围剿突袭了几十次,铁道游击队干部无一伤亡。癞蛤蟆生气——干鼓肚儿,这就是鬼子的狼狈相。
最早看守湖头屋的是村民张绍志,他是铁道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
张绍志去世后,他的孙子张开保将快要倒塌的湖头屋重建好,由他继续看守。
离西万三村不远是蒋集河南村,也是个抗日模范村。从前铁道游击队10天有5天住在这村,还在村里发展了地下游击队小组。游击队小组也去扒铁路,一冬天扒好几大车钢轨,全扔到河里,断了鬼子的“腿”。
铁道游击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为掩护战友牺牲在村东头;铁道游击队队员鲁汉、曹得清执行任务时也是在村外牺牲的。洪振海的墓后来被家人迁走了,鲁汉、曹得清的墓还在村北地里,他俩并不孤单,常去祭奠的人很多。
……
我们一边走一边禁不住感叹:微山湖的积淀实在是太厚重了,走几步就会踩着铁道游击队的脚印;荡起双桨就荡起满湖动人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