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多少有些喜庆的氛围,但这种喜庆却没在教育部显现。针对八省份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力,教育部发出了“通牒”,将采取惩罚性措施。谈及此事,一直致力推动这件事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多少有些无奈:为这事,教育部几乎使出了所有能用的“招数”,“但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 国家助学贷款,这项旨在帮助困难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自2000年开始实施就受到各方的抵制,银行给出的理由大多是“风险大、成本高”“学生还贷违约率太高”;学生给出的说法是银行的某些强行规定和各种不公正,迫使他们选择“后退”;而高校由于也要承担一定风险,显得也不够积极;而一些地方政府对此并不认真对待,推动过程中,缺乏力度。2004年7月,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新政策规定: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自付;国家财政和学校为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即便如此,局面依然难掩尴尬。六年来,总共贷出120多亿元,而按照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应该贷出的数额大概在160亿元左右。 新的学年开始了,还有许多贫困学生还在眼巴巴地等着贷款。尽管教育部的“通牒”在很多人看来,让人感到有些“无奈”。但我们还是希望这个“无奈之举”能对推动助学贷款政策落实起到一定作用。新华社记者张宗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