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UPS、燕京啤酒之后,8月11日和12日,青岛啤酒和海尔集团又相继与北京奥组委签定赞助商协议,这标志着与2008北京奥运会签定协议的赞助商已达到了四家,而颇让人回味不已的是在这四家赞助商中,青岛企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青岛企业的“奥运赞助现象”也因此浮出水面。
 
; 青啤和海尔跨过高门槛成功跻身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靠的是什么?北京奥组委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这两家企业做奥运会赞助商主要因为这两大企业有着雄厚的实力和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品牌形象是块“敲门砖”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16亿元。2004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在国内市场,据中怡康公司统计:海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品牌: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达21%,大大领先于竞争对手;海尔白色家电市场份额为34%,在白色家电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海尔小冰箱、酒柜在美国市场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海尔5公斤洗衣机在全日本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
而青啤集团也是中国啤酒业名副其实的老大:自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以来,青岛啤酒始终保持着啤酒产销量、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在国内啤酒行业的领先地位。目前,青岛啤酒公司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家啤酒生产厂和麦芽生产厂,构筑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青啤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系列啤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牌啤酒,曾多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际啤酒评比金奖,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已经从1997年的34.08亿元,增长到了如今的199.91亿元。
8月30日,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刊载了根据读者调查评选出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榜单,其中家电品牌海尔名列榜首,并且在所有评价项目中均名列第一,青岛啤酒在10大品牌中名列第四——两个行业内的绝对龙头和品牌先锋,让北京奥组委将2008奥运会赞助商的绣球抛给了海尔和青啤。
企业文化与奥运精神一脉相承
有关人士还表示,海尔、青啤成为2008北京奥运赞助商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海尔、青啤在企业文化和精神认同方面与奥运精神具有一致性有很大关联。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不断挑战自我,勇于突破,不断创新”,而这一文化核心与奥运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可谓是一脉相承。今年以来,青岛啤酒更是借助奥运平台进入了体育营销的新轨道,尤其是“青岛啤酒酿造激情”、“激情创造未来”、“畅饮激情,品味豪爽”、“激情成就梦想”等品牌新主张,完美地契合了寓激情于运动的奥运精神。青啤掌门人金志国表示,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精神,而青啤所追求的是更高的品质和更富激情的活力,这两者具有共通性。他认为,正是这种共通性让青啤成功牵手奥运五环。
根据协议,海尔集团和青啤集团将分别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参加2006年冬奥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资金、白色家电产品以及啤酒产品和服务。
专家观点
借助奥运平台展示企业形象
王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知名企业的参与,不仅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企业利用奥运平台扩大知名度提供了重要机遇。海尔和青啤都是中国的民族品牌,相信他们与北京奥组委的合作必能结出硕果。特别是作为这两大企业的诞生地———青岛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我们期望海尔和青啤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后,能给青岛的筹办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也相信海尔和青啤一定能够通过奥运会,将自己的良好形象更加全面地展现给世界。
“奥运经济”升温的表征
郭先登(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我市青啤、海尔两家企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这首先体现了青岛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实力的雄厚与近些年来青岛在发展品牌经济的过程中,对大企业集团扶持力度加大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标志着青岛的“奥运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奥运经济已成为青岛市未来几年发展的一种重要经济形态。青岛大企业的争相参与说明了青岛的奥运经济正在建立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即城市经济与奥运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这对青岛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提升青岛的城市品牌
孟天运(青岛大学青岛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奥运会也是一场世界经济的角力场。争夺奥运会赞助商,是大企业抢占奥运商机的重要形式。两家大企业成为奥运会赞助商也鲜明地体现出青岛人青岛企业对奥运会的热爱、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实力,极大地提高了青岛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可以想见,借着2008北京奥运会这个平台,这两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必然会得到更广泛传播,而青岛的品牌城市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张扬。 本报记者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