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山东纺织工学院并入青岛大学,成立纺织服装学院。时光如梭,年轻的学院已经走过十余载。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汪黎明院长,了解到青岛大学旧貌换新颜的情况。
师资设施大提速
学院现有四个教学系,即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服装
工程以及服装艺术设计。汪院长谈到,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青岛大学在总结“421人才工程(4个院士、20个学科带头人、100个中青年学术骨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并启动了“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岗位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学科战略责任教授、学科创新责任教授、学科责任教授、课程创新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使学校汇聚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目前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纺织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纤维及纺织品工程),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还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等教学设施。
教书育人是根本
学校以“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为校训,以“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为目标,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把人才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汪院长谈到,学院在学校政策指引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
为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适时修订教学计划。今年,学校对教学计划的再次修订,体现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课程类型简化;二是减少学时,尤其是专业课学时。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教与学的新变化,汪院长说,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要因材施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应充分利用宽松优越的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创新实验、论坛讲座等形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1999年学校开始实行学分制,规定优秀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允许优秀学生本硕连读;允许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对在科技创新、科研发明、社会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允许学生在一定学科范围内选、改专业;并鼓励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学科的课程、文科学生选修理工科课程等。多项新举措进一步体现了学校以全面培养做基础、以多样化为导向、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谋求科研助成长
汪院长认为,高等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应是教学、科研相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与产业开发的结合,从而确立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优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拥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FTIR、DSC、Instron等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纺织中试设备,具有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近年来,纺织服装学院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将最初的人才培养与交流联合扩展到相互考察、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共建研发机构等多种产学研联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院的科技力量向实用型转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例如:青岛大学与山东真情集团联合成立了“青大-真情针织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了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机制,同时与英国Acordis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公司提供前期研究实验原料,学院利用省重点的新型成纱实验室,进行纺纱、织造、染整的测试分析的前期实验研究,再由真情集团组织大样试制与生产。其中吸湿透气性功能运动面料的研究与开发、牛仔布压拔花深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发挥学科特色与地区优势,搞好基地建设。目前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科研中心6个,并与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截止2004年底,学院已完成国家、省、市以及与企业合作等纵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目前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通过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深度和力度,争取更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