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大三的小琳收到母亲的短信,“我很好”。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小琳在聋哑母亲和聋哑继父的离婚案中充当翻译,帮助他们分了手。
聋哑夫妻笔伐过错
2005年6月23日,四方法院一个办公
室偶尔传出几声呜咽,庭长贺星海正在为一起离婚案的当事人调解。“你有什么意见?”他在纸上写下问题递给女方,“不离。”女方激动地含着眼泪,匆匆写道,“不”字写得很用力,差点把纸划破。纸又被传回到贺星海手里,“你呢?”贺庭长继续写,“离”!作为原告的男方也很坚决。
1991年,33岁的聋哑人张某和唐某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了6年,一个陌生的女孩小琳出现在张某面前,她是唐某与前夫的女儿,当时已经是十几岁的年纪。张某靠做工养活自己和唐某,工资仅够日常开销,他们的住处还是张某母亲腾出来的房子,现在小琳突然要把户口迁到房子里,张某觉得不能接受。为了这个半路冒出来的女儿,夫妻两人闹翻了,冷战持续了4年。今年初,张某起诉要求与妻子离婚。
“我母亲患老年痴呆,2001年病重住院时她没有照顾一天。”张某表示唐某没有尽到做儿媳的责任,也不是个好妻子。“我母亲住院时他也没照顾,2005年2月14日他拿开水泼我,造成手臂烫伤……”唐某一连写下好几条张某的过错。
难以沟通妻子服毒
从法院回家,唐某却发现家里的门不知什么时候被换了锁,张某却不见踪影。妇联、残联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赶来将她暂时安顿在了街道里的一所宾馆,“娘家人”把写着宽心话的纸条留在她的床头。“很难和她交流,虽然我们劝她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意义但她就是咬定不离婚,要一切等她女儿回来再说。”四方区妇联赵爱群主席回忆,当晚8点半,宾馆服务员发现唐某喝下了一瓶“敌敌畏”。
唐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第二天,她竟偷偷溜出医院回到了街道办事处。“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要等女儿回家。”
女儿帮妈了却婚姻
今年,小琳已经是一所政法学校的大三学生,懂得一些法律知识又能用手语与母亲交流,她成了母亲离婚案的代理人,案件就在小琳放假回来的那天开庭了。
张某一方手书意见递给法官,唐某则飞快地比划手语,通过小琳的嘴把意见告诉法官。第一次开庭从8点审理到中午12点半。“我妈说不是不想离婚,是怕离婚之后没地方住,没钱供我上学。”小琳的解释终于指明了夫妻俩矛盾焦点:张某和唐某没有共同财产,也几乎没有个人财产,离婚后唐某将失去依靠。
妇联和残联研究后为唐某安排了大学路的一处宿舍,又在残联的加工组里帮她谋到岗位。8月中旬,离婚的案子有了判决结果,四方法院认为,双方婚后产生矛盾,感情确实破裂,考虑到双方实际情况,女方离婚后会遇到实际生活困难,可由男方提供部分帮助,最后判决双方离婚,男方给付女方经济帮助3000元。
帮母亲了却了婚姻,小琳安心踏上回校的火车。唐某的新家布置简单,最昂贵的东西是她从不离身的手机。她只用手机的短信功能,告诉女儿她一切都好。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