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养老公寓般周到服务的“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自去年年底在市北区试点以来,已逐渐向全市铺开。目前,市北、市南已先后培训了近百人的养老队伍,登门提供免费送时养老服务;同时不少老人也开始自愿掏钱“买”服务。但由于传统排外心理,加之考虑“隐私”、“安全”等因
素,即使有人把免费养老服务送上门,可有些老人还是“不买账”,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遇到被“泼了冷水”的尴尬。
“居家养老”看中精神慰藉
利津路街道70多岁的王先生无儿无女一直独居,由于腿脚不方便,前不久听说“居家养老”这种上门提供养老服务的新鲜事儿,便忙不迭地给自己报上名,可工作人员一查,他并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所以,俺就选择了有偿购买的方式,花了20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个月的养老服务,现在,俺家就是‘养老公寓’。”他说。
市北区民政局徐树智主任告诉记者,在他们对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摸底调查中发现,“空巢化”和老人子女分开居住的情况日益普遍,使得一些老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变化,不愁花钱就怕寂寞,所以,今后的服务还得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
免费服务“不买账”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建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却遭受“冷落”。“政府‘埋单’主动上门提供服务,本是件好事,可也在不少老人家里碰了‘软钉子’。”作为市南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仙游路社区,如今却陷入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今年6月份,该社区做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共有32名空巢老人符合条件,“可当我们提供登门服务时,几乎所有的老人包括其子女都表示反对,并以保护‘隐私权’为由拒绝提供家庭电话和登记造册所需的个人信息。”仙游路社区一段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多次“推荐”后,最终才有3名老人接受了免费送时服务。
分析个中原因,段先生说,新建社区人口流动性强,人员复杂,人际关系相对淡漠,考虑到隐私、安全、生活习惯和出于对养老护理员的不信任,老人们尤其是子女们往往存在“拒绝陌生人进门”的排外心理,而这直接导致了“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不畅。
“新生事物总有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毕竟才刚刚起步。”对此,市南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后,培养高素质服务员队伍、丰富养老形式、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将是破题关键。记者
张颖 实习生 秦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