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是个小城市,因依傍着菱湖而得名。菱湖不仅是个鱼米之乡,还是个风筝之乡。中国的风筝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流派,菱湖风筝就是天津风筝的重要一支,是华北著名的风筝产地之一。
小何庄是菱湖风筝的故乡,何田就是小何庄人,他的父亲何征成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也是技艺高超的扎风筝高手。早在明代初年,小何庄的艺人把年画与风筝融为一体,创造出扎、糊、绘俱佳,放飞效果特好的风筝,以物美价廉而赢得了华北的市场。民国初年,小何庄已有著名的风筝作坊20多家,扎制的鹰、燕、蝶、蝉及各种人物风筝近百种,年产风筝8万余只。整个菱湖有多少风筝艺人、多少风筝作坊、年产多少风筝,那就不得而知了。菱湖人对风筝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像爱家乡的山水一样爱菱湖的风筝。在民间的推动下,1934年清明节,菱湖市政府主办了首届全市风筝赛会,共有100余只风筝参会,何征成的“麻姑献寿”以工艺、放飞双第一理所当然地夺了头筹。    中国留学生在一起研究怎么做风筝,安昌旭、山岛、直子也来帮助参谋。
   “这回你们可有用武之地了。”直子说。
   “我可不行,玩玩还行,比赛我可上不了场。”徐敬敏谦虚地说。其实徐敬敏对风筝也算精通,她的父亲也是一个风筝迷,在菱湖虽比不上何征成,但也算有些名气,从小受父亲影响和熏陶,徐敬敏对扎风筝、放风筝也挺有兴趣,只是她更注重学习,才没有真务进去。
   男孩子和女孩子就是不一样。冯之岐、郑中华和何田的父亲也酷爱风筝,他们就把父辈的手艺学了个八九不离十,扎、糊、绘、放,样样在行。
   “要参加就得夺第一。”郑中华说。“那还不是竹篓里捉螃蟹———”冯之岐说。“怎么的?”徐敬敏不明白。“十拿九稳啊。“冯之岐把下半句告诉了徐敬敏。“我的双线蝴蝶是一绝吧?”郑中华问大家。“那一定能得奖。”直子给他加油。
   “我要做一个燕子串,五只燕子一起放。”安昌旭的创意也挺新。
   徐敬敏说放京剧脸谱有中国特色,她还动员直子放郑中华做的那个人像风筝,说那个风筝一升空,直子肯定得成为日本的名人。直子说她不知道郑中华用自己的照片做了一个风筝,冯之岐说她“饭盒里盛稀饭———装糊涂“,并从郑中华的书桌底下把那个风筝拿出来给直子看。郑中华去阻止,两人争执起来。
   “哎,别弄坏了。”徐敬敏把风筝从两人手中拿过来,展示给大家看。
   郑中华对直子说:“本想你过生日时送你的,好给你一个突然的惊喜。”
   直子什么也没有说,可看得出,她很高兴。
   看了郑中华做的人像风筝,冯之岐受到启发,提出了一个更新的创意———做一个可以带人升空的大风筝,大家听了都大吃一惊。冯之岐说当年汉将张良搞“四面楚歌”时放的大风鸢,就有吹箫童子卧伏其上,张良能让人上天,我们就不能让人上天?他说可以做一个女娲补天风筝,让一个女生乘风筝上天。郑中华说这是个好路子,徐敬敏也说好,但她提议做一个嫦娥奔月风筝,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更美、更浪漫。
   可是让谁当嫦娥呢?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场的只有两位女生,大家都把目光对着她们。
   “直子小姐行,她体重小,容易上去。”山岛看着直子说。
   “我可不敢,摔下来怎么办啊?”直子自己不同意。
   “摔不着,我们在下边用一块大苫布接着。”安昌旭想出一个主意。
   直子还是摇头,说那她也不敢。郑中华也为她打圆场,说她胆子小,不行。这时徐敬敏自报奋勇,说是她可以试试。郑中华夸徐敬敏是巾帼英雄,冯之岐却犹豫起来,说她不行,其实他是为徐敬敏担心。
   “怎么不行,吹箫童子能上,我为什么不能上?”徐敬敏的态度坚决起来。于是大家议决,这次比赛,集中力量做“嫦娥奔月”,那些个小风筝就不参赛了。
   郑中华性子急,说是现在就得开始准备了。还说这个风筝一定得特别大,需要很多材料,像布了、竹子了、线了什么的。冯之岐说这个风筝不能用竹批,得做一个无骨的软体风筝,就是带风斗的那种。大家还做了分工,由冯之岐和郑中华负责设计,其他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商量完风筝会的事儿,安昌旭又去了首相官邸前的小广场,一个人在这里放他的对鱼风筝。安昌旭对放风筝兴趣很浓,但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就是玩,找乐,他却要借风筝办大事。“对鱼”正好飘飞在首相官邸上空,安昌旭一会儿看看风筝,一会儿看看风筝下的官邸大门。一个卫兵持枪站在门口,警惕地注视着过往行人和车辆。安昌旭开始收线,边绕线边查着线的圈数,5、10、15、20、25……查到85圈时风筝落地了。他接着查,90、95、100、105、110……绕完线,收起风筝走了。
   直子在房间看书。有人敲门,直子喊了一声“请进”,进来的是山岛,他拿了一个一人来高的彩色人像风筝,直子吃了一惊。
   “山岛君,你这是干什么啊?”直子问。“你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山岛笑着说。
   直子又仔细看了一下这个风筝,说:“哎呀,把我做这么大,还着了色,太吓人了。”
   山岛说:“大吗?不大。‘嫦娥奔月’有真人上天,得比这个大多了。这是我自己放大,自己着的色,把它放到空中,就像你上天了一样。”山岛看到郑中华做的人像风筝受到启发,也为直子做了一个人像风筝,但是他做的大,他自己会放大照片,在这一点上他有优势。
   “山岛君,一张小底片怎么能放这么大啊?”
   “直子小姐,你不知道,最近我自己做了一个放大机,镜头倍数特别大,这是用十几张相纸拼成的,特意为你做的。”
   “山岛君,你的手可真巧,可是我不能要。”直子又看了看风筝,摇头说。
   “为什么?”山岛不解。
   “你说把这么大个风筝放在屋子里,夜里醒了,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还不吓死我啊?”直子笑着说。
   “自己还怕自己吗?”“夜里黑黑的,能看清是谁吗?”“那我白做了?”山岛感到很遗憾。“不白做,你自己留着放吧。”
   冯之岐和郑中华忙起来了。他俩手里都拿着铅笔,在房间里设计“嫦娥奔月”。桌子上的一张大白纸已被他们涂抹得发黑了,上面画着两个大宽袖子和裙子下摆。
   “中华君,这个造型还行吧?”
   郑中华琢磨了半天,突然说:“之岐君,咱们的路子不对啊。”
   “怎么不对?”
   “我们是让徐小姐上天的,徐小姐才是嫦娥,她要穿嫦娥的服装,我们不能再把风筝设计成嫦娥了。”
   “对呀。”冯之岐一拍脑袋。“我们只要设计上能为嫦娥助飞的两翼就行了。”
   “对。之岐君,你说这人怎么固定在风筝上啊?”“用布带绑在风筝上。”“那徐小姐可就遭罪了。”
   “要到月亮上去找吴刚,能不经历一些磨难吗?”冯之岐说完,两人都笑了。
   冯之岐又和郑中华商量用什么布料做这个风筝。考虑到绢和一般的布拉力小,为了安全,他们想用帆布做,但帆布重,又怕飞不起来,研究来研究去,只好把这个风筝设计得特别大,8米宽,4米高。
   “咱们这个风筝做出来要是不夺魁,那就出鬼了。”郑中华兴奋地说。
   这时徐敬敏敲门进来,对冯之岐说:“父亲说九井株式会社的车床好,让我帮助代购两台,可我不懂。之岐君,你能不能帮帮我忙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