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身出农门,对涉及“三农”的新闻报道也就格外关注。近日,串读事关农民利好的几条消息,让人尤感欣慰。一是我市出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政策,凡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多者每人可获500元的政府补贴。二是胶南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市镇两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三是崂山区政府设立1075万元专项基金,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实现区域充分就业,现已组建了1160人的专业森林管护队伍、150人的协警员队伍。 反哺,对动物来说,是本能;对人类来说,是美德;而对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来说,反哺农村,泽惠农民,则更多地意味着政府的责任也考量着我们的执政能力。 哺农惠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路径。依笔者看来,这个路径大致可分为两条。一条是财力哺农。这里又有个“加减法”的问题。所谓“加法”,可为例证的是,近年来,各级纷纷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的扶贫济困“送温暖”、与农村贫困群体结对帮扶等;所谓“减法”,既有全国、全市统一部署实施的政策性农业税费减免,也有各地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人口构成等,给予本地农民的特别优惠,如崂山区农民乙肝免疫、青年婚检、老年人体检由政府“埋单”等。此类哺农路径,不妨称之为“授鱼式”。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乡村的田野将更多地沐浴和谐社会的甘霖,广大农民也将更多地享用到“鱼”之美味。 而以文前所列的几条消息为例,可视之为另一条哺农路径,即智力哺农或者说是技能惠农。与“授鱼式”哺农相对应,或可将这条哺农路径称作“授渔式”。撇开近些年深入开展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哺农行动不说,单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的“授渔”之举。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乡土,进入城市。不可否认,他们用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献为所在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必须承认,他们中的很多人还缺乏适应岗位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劳动力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已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障碍。这也是导致某些城市一方面出现“民工荒”、许多岗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劳务市场人满为患、众多民工找不到活的重要原因。意识到这一矛盾的症结所在,包括我们青岛在内的各城市纷纷采取举措,通过政策鼓励引导、部门联手推动,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各级在下大气力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千方百计挖掘开发适宜农民低门槛进入的工作岗位,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授鱼”,更要“授渔”。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率先实现了若干突破的城市,青岛在惠农哺农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快更好更加稳健。 王朝明
|